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聲腔劇種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區(qū)。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fā)展而成的,因其創(chuàng)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后定名為廬劇。廬劇的傳統(tǒng)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彩樓配》、《藥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廬劇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qū)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xiāng)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樸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xiàn)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于小戲。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臺齊唱,稱為“吆臺”。傳統(tǒng)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臺鑼鼓半臺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臺詞,多采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