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是以象牙為原材料進行雕刻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廣州象牙雕刻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廣州牙雕的工藝與生產規(guī)模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民國時期,牙雕商號和生產作坊集中于廣州大新路,形成一條著名的象牙街,在全國牙雕行業(yè)中獨樹一幟。廣州象牙雕刻以鏤雕牙球、象牙船、微雕為代表,其中象牙球是最富特色的品種,一塊完整的牙料被巧妙地鏤空成層層相套的牙球,層層轉動自如。如今,象牙球可鏤雕至五十多層。2006年,象牙雕刻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越秀區(qū)的馮惠盈是象牙微雕的第三代傳人,他的祖父馮公俠創(chuàng)立了象牙微雕,他還將微雕藝術應用于圖章、古書、筆筒、瓶碟、屏風上,使微雕成為廣州牙雕獨具特色的一個品種。象牙微雕技藝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年輕人很少會選擇這種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的技藝學習,傳統(tǒng)技藝傳承面臨難以為繼的境地,亟待進行保護。
信息來源:廣州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