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燈影戲目前主要分布在蔚縣的蔚州鎮(zhèn)、宋家莊鎮(zhèn)、南楊莊鄉(xiāng)等地一帶。民間相傳,燈影戲起始于漢文帝時期,遼金時期盛行,與冀東的灤、樂皮影為姊妹藝術。早期的影戲劇本稱“影經(jīng)”或“影卷”,遼代以前屬盲人演出,到了金代,因受雜劇影響,開始向戲曲形式演變。
蔚州燈影戲是從兩個不同區(qū)域先后傳入的。其一是明萬歷年間,由冀東的灤州一帶傳來,落戶于蔚縣東七里河村,其二是清光緒年間由陜西大荔一帶沿傳而來,落戶于蔚縣呂家莊村。從灤縣一帶傳來的稱皮影戲,當?shù)孛耖g稱為東路影。從陜西大荔傳來的稱燈影戲,被當?shù)孛耖g稱為西路影。兩種表演形式均由人在幕后操縱,相傳,歷史上的蔚州燈影戲(含傀儡)能演出370多個劇目,代表劇目有《西游記》《三打白骨精》《楊門女將》等。清末至民國初年,這兩種影戲相互搭班,學習借鑒,同時吸收了蔚州大戲、蔚州梆子等劇種的唱腔和大量民歌小調(diào),形成了具有蔚縣特色的傀儡戲曲劇種,并得到長足發(fā)展,民國十年(1921年)前后,蔚縣燈影戲班已發(fā)展到20多個。
燈影戲是一種傀儡藝術,它的演出分白天和夜晚兩種演出形式。晚上演出是用燈光將影人映射在影窗上,通過影人的形體、動作和操影人的演唱與說白來介紹故事情節(jié),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白天演出是取掉影窗,換成與影窗同等規(guī)格的竹簾為底幕,影人是由提線人在簾后操縱而表演的,謂之仗頭傀儡。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50年代初,呂家莊又成立一班燈影戲,王思武是該班的優(yōu)秀藝人,2003年以王思武為首又組織起呂家莊-燈影戲班,曾為在蔚縣召開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剪紙專項工作會議”演出,受到各地專家學者們的好評。
蔚州燈影戲的影人頭像黑白、彩色兼有,制作精細,彩繪線條流暢,清晰透徹,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燈影戲規(guī)模小、人員少、活動方便,一班燈影戲有七八個人就夠用。燈影戲的演唱亦與眾不同,聽起來似在捏著喉嚨演唱,韻味獨特。演出價錢低廉,一般村莊均可接受,若再編一些反映當下時代形勢的小戲,對開展農(nóng)村兩個文明建設和文明生態(tài)村建設大有幫助,加之各地旅游景點的開發(fā),蔚縣燈影戲有著越來越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