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皮影戲主要分布于高廟村、郭榮莊村、下解村,特別是高廟村皮影戲尤為活躍。高廟皮影俗稱高廟影戲,源于20世紀40年代末,發(fā)展成熟于50年代,在沙河及邢-樹一幟,是肥鄉(xiāng)皮影戲傳承到沙河而形成的。
沙河市皮影戲的影人造型粗獷古樸,采用牛皮刻制,許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繪,這種雕、繪相法的風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繪革”的遺風。牛皮去毛,刮凈,熟制后拉展,固定,上槳,晾干,制成透明度好,柔韌性強的原皮。影人的人物由插兒(頭部)和栽子(身子)組成。頭部有各色臉譜,如正面人物,雕刻成鏤空臉,彎回環(huán)形勾眉眼,通天鼻梁。反面人物則突出陰險狡詐的嘴臉,將眉夸大,一幅老奸巨滑怪樣兒。丑角在眼眉上畫一個圓圈兒,表示詼諧輕佻。生旦凈末丑,角色相當豐富。雕起來要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精雕處,拉刀、推刀、回轉、頓挫、明刀、暗刀,要刀刀穩(wěn)、快、準,所刻人物、動物、臉譜造形夸張,發(fā)型頭盔精制?芍^千人千面。刻好后,根據(jù)人物的性格,繪上不同的色調,影人上再涂一層耐磨的桐油(現(xiàn)在是涂一層明漆)。再經過壓展、烘干,用弦線連接。一般一個影人,要13塊牛皮連接而成。最后,在人物的手、腰處固定上帶有荊條把兒,尺把長的鐵絲當手柄,能靈活自如地運動,還與生活中的人舉動相吻合。
沙河皮影戲主要打擊樂器有鼓、鑼、鈸、鼓板、剪板。高廟皮影戲演出的劇目,整本戲有21部,小戲、折子戲若干,以文武兼?zhèn)涞纳裨拺蚓叨。整本戲,三天三夜演不完,小戲、折子戲,一場一個劇目,演出時間一場為三至四個小時。
高廟皮影戲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依然保持了古樸的造型,劇目口傳心授,表演通俗易懂口語化,體現(xiàn)了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風貌,同時加入了沙河特色,第一代傳承人唱腔上全部為老淮調梆子腔,第二代改成了比較流行的豫劇,伴奏樂器上做了適當?shù)恼{整,整體表演保持了傳統(tǒng)的習俗,文戲常用慢板、流水板、二八板、平板、散板、非板,武戲常用平板、散板、非板,唱腔根據(jù)劇情時而歡快,時而急促,時而悠長,時而舒緩,基本上保留了原生態(tài)的的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