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民歌風格清新純樸,歌種齊全,長期流傳民間。由于方言差異,同樣一首山歌或小調(diào),各地均有不同的變體,形成民歌豐富多彩的地方特色。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diào)”,概括了修水各地方言的差異。修水方言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為土著語;二為客家語。其中土著語,又以寧州八鄉(xiāng)為界,各具特點,同中有異。東北區(qū)域的泰鄉(xiāng),包括今三都、四都、廟嶺等地,語音以上聲較多;西邊區(qū)的仁鄉(xiāng)和西鄉(xiāng),包括今白嶺、大橋等地,語音以去聲較多;中間地帶的高鄉(xiāng)和崇鄉(xiāng),包括今縣城至馬坳等地,語音以陽平較多。這種不同的方言體系,和不同的生活習俗,使民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變化多樣,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
東南靠近銅鼓、奉新的何市、黃港、黃坳,流傳著音調(diào)純樸,富有田園風味的客家山歌;西部與湖北通城接壤的全豐、白嶺,流傳著熱烈、風趣的花燈調(diào);東北與湖北崇陽、江西武寧交界的溪口、三都,流傳著節(jié)奏明快、鏗鏘有力的催工鼓;還有唱腔委婉、優(yōu)美動聽的小調(diào),高亢奔放的山歌,活潑上口的兒歌,遍布全縣各地。
修水民歌,題材豐富。修水人民,勤勞、純樸、聰慧、富有革命傳統(tǒng)。他們創(chuàng)作了反映勞動生活的民歌,有勞動號子、打鼓歌、上山調(diào)等;向往自由幸福的情歌,有純樸直率的短歌、委婉曲折的長歌等;反映民俗風情的山歌,有儺歌、哭嫁歌、罵媒歌等;在土地革命斗爭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紅色歌謠,有的號召參加革命、有的慰勞紅軍、有的揭露黑暗統(tǒng)治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