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這一習俗在團風縣上巴河鎮(zhèn)的馬家潭村,卻有一段神奇的傳說,讓這一民俗活動不僅熱鬧有趣,更添一分神秘的遐想。
巴水自大別山一路奔來,流經(jīng)我縣上巴河鎮(zhèn)時,河床寬闊平坦。岸左有霸基山、曬谷石相阻,河水頓時回流旋轉(zhuǎn),渦旋成潭。這里,有一座村莊,由于全村姓馬,所以這個村也因這潭而得名叫馬家潭。
根據(jù)馬氏宗譜記載,馬家潭村的村民,是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馬家三兄弟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圣旨,從江西移居到這里。來時,他們攜帶了祖?zhèn)鞯膬筛痹谠畷r從事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的“龍頭”與“龍尾”,到這里落戶后,他們見這個水面開闊、兩岸平坦的“馬家潭”很適合劃龍船。于是,“龍舟競渡”這個活動項目就在他們的手中易地而興,由江西帶到湖北。
馬家潭周圍方圓幾十里,流傳著這樣的一首民歌:“馬家潭,真好玩。舉大刀,劃龍船!痹瓉恚R家潭的“龍舟競渡”不僅僅是劃劃龍船而已。每年端午節(jié),這里有一次大型的文化的盛會:鄉(xiāng)村的草臺戲、武術(shù)場子、賽龍船、雜耍等,“又是龍船又是會”的場面,在這里真真切切地展現(xiàn)出來。
每逢有賽龍船的盛事時,巴水岸邊,團風、浠水兩縣群眾都會前來圍看馬家潭的“龍舟競渡”。由馬家后人當作傳家寶珍貴保存了600余年的“龍頭”、“龍尾”安置在裝扮一新的龍船上,鼓點急促,飛槳翻舞,龍舟疾馳,水花飛濺,鑼鼓聲、助威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村莊里,近百斤的大刀,頻頻被舉起。這也引了陣陣喝彩聲。戲臺上緊鑼密鼓,說唱起舞,尤其是傳統(tǒng)折子戲《招魂》,讓戲臺下笑聲朗朗。這既是對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贊頌,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謳歌。近600年來的風俗,就這樣一代代沿襲,一代代傳承,又一代代增添著新的內(nèi)容,弘揚著一種優(yōu)秀的支化傳統(tǒng),張揚著一種爭強好勝的精神。
那副從江西原籍帶來的龍頭、龍尾,歷盡滄桑,賴村民馬厚江的精心保護,依然在馬家潭村民手中熠熠生輝。進入二十一世紀,在馬家潭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馬家潭村龍舟協(xié)會,還建起了“龍舟劇場”,這個有近600年傳統(tǒng)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項目,正日益匯入時代的潮流而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