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民間社火歷史悠久,代代相承。其群眾參與人數(shù)之多,囊括內容之豐富,盛況之空前,實屬罕見。
洋縣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社火藝術,首推謝村一帶。早在清末和民國期間已聞名遐邇,,智果寺周邊,幾乎鄉(xiāng)鄉(xiāng)有社火,村村有箱杖。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為社火游演日,他們在自己居住的村社、鄉(xiāng)間及集市游演完畢,都要涌入縣城參與社火比賽活動,以展風采,決一勝負。
謝村民間社火藝術始于元末明初,臉譜規(guī)范正宗,組裝高、險、奇、特,種類繁多,新穎別致,具有濃濃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1984年,陜西電視臺專題播放,深受三秦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謝村高蹺,俗稱高腳社火,一般選16-20歲的青年若干,著裝后,分別以1-2米柳木杠緊系小腿外側,列隊而行,并按劇情作啞劇動作,時而“圓場”,時而“龍擺尾”、“插花”、“雀躍”、“扭擺”,行走自如,有驚無險,博得人們陣陣喝彩。
謝村竹馬,俗稱“耍燈”,又叫“跑社火”,它與高蹺興起年代相同。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夜晚,由自然村組織,在各式花燈簇擁之下,龍燈開道,鑼鼓齊鳴,祥龍飛騰,金獅翻滾,或以傳統(tǒng)折子戲的人物造型,分別跑“半邊月”“三插花”“四插花”“四連夢”“8”字花動作,或自編反映風土人情的啞劇情節(jié),以“騙馬”“二踢腳”“碎步跑”翻滾打爬等動作表演,自娛自樂,把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推向0!如:“禿子頂燈”“花換布”“大婆娘點豆”等傳統(tǒng)啞劇表演,逗得人們捧腹大笑。
洋縣謝村社火種類:單臺“桌社火”,它以扎彩的方桌或條桌為臺架,選10歲左右的兒童2-3人,畫臉譜,著戲裝,扮一折古典戲,如“單刀會”、“三娘教子”等,用扁擔或竹杠做支柱,緊系角色,置于桌面。由4名青壯年男子用長杠抬起,在鑼鼓聲中,游街轉鄉(xiāng),高臺教化。
謝村懸臺,又稱芯子社火,有小芯、大芯、轉芯之分。芯子均由鐵棍制成,曲拐處精做“扇面”或古兵器樣,備站“角色”。小芯一般為兩層,適合備站中小型戲劇人物,如“四賢冊”“斬秦英”;大芯分為4-6層,適合備站大型戲劇人物,如“水漫金山”“大破天門陣”等;轉芯制作方法與大芯子相同,但下部要加曲軸,方可盤旋轉動。六層大芯懸臺社火,有的高達15米左右,備站角色16人,抬者30多人,一般選8-16歲少兒扮演角色,組裝技術復雜,為了保持平衡,確保安全期間,下部都要有磨盤石壓底,以免發(fā)生意外。
謝村社火特點:高、險、奇、懸,戲裝新穎,臉譜干凈,細膩,夏不流淌冬不裂;備站角色多,層數(shù)多,抬者多,以懸取勝,譽滿陜南,堪稱一絕。
1955年,智果懸臺社火,經逐級評選,列為陜西代表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游演,一展三秦大地民間藝術之獨特風采,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9年,在慶祝建國十周年文藝表演活動中,謝村懸臺社火“穆桂英大破天門陣”,被漢中地區(qū)選送赴省表演,使三秦父老一飽眼福,受到大會嘉獎。
1992年,在漢中市第二屆文化藝術節(jié)中,謝村懸臺社火榮獲特別獎。
2008年,洋縣芯子社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傳承和保護。
與時俱進的洋縣社火,隨著時代發(fā)展,大膽創(chuàng)新,以農村拖拉機、小四輪等機動車輛代替了傳統(tǒng)的“抬社火”,使社火陣容不斷壯大。改革開放以來,他們除了裝民間傳統(tǒng)折子戲之外,“計劃生育”、“科學種田”、“富民興縣”以及道德宣傳等,卻成了裝社火的主要內容。
在謝村社火的影響下,全縣各地的社火應運而生。每逢春節(jié),幾百臺社火,從四面八方游進縣城,彩旗列隊,鞭炮聲聲,在彩龍、彩獅、腰鼓、秧歌隊的伴行中,浩浩蕩蕩,鑼鼓喧天,為全縣人民拜年,已是洋縣城鄉(xiāng)一道亮麗的風景。
原汁原味的謝村社火曾經是洋縣的一張名片,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活動,不僅活躍了當?shù)厝罕娢幕,必將對洋縣的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