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社火,北塬、南塬有別。北塬的夜社火又叫“地攤子”,是以歌舞為主。南塬的社火俗稱“武社火”,以武打為主。社火的演出有些在正月初五之后!吧暇拧保ü耪鲁蹙牛┒酁樯缁鸬某雠_日。一般耍到元宵節(jié)以后,正月十八日收場,個別到二月初二才結束。有些村莊的社火有連辦三年,連停三年的習俗。
北塬社火隊伍龐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一副倒梯形的牌燈上寫某某村社火隊,配以“五谷豐登”、“國泰民安”之類的吉祥話和精致的剪紙為裝飾,作為領隊。每到一個演出點,兩個牌燈立于接待處兩旁,4至6對大彩燈排列四周照明。表演形式有龍燈、獅舞、旱船、民歌演唱、跑驢、快板、武術以及秦腔、眉戶小戲和雜耍等。社火每到一個演出點,在鑼鼓的伴奏下,先說一段“春官詞”作為開場白!按汗佟币话阌捎幸欢ㄔ娰x基礎、應變能力強、出口成章的人扮演。春官說罷,獅子龍燈打園場,在緊鑼密鼓中,龍燈飛舞,獅子滾爬,鞭炮轟鳴,一下子把社火節(jié)目推向0。隨后,其它文藝節(jié)目次第登場。民歌演唱則由一半童男,一半童女邊歌邊舞,互相穿插變換隊形。有的由一些青年踩上“小蹺”,邊扭邊唱,別有一番情趣。在演唱節(jié)目中,以《張良賣布》、《繡荷包》、《珍珠倒卷簾》等一些群眾喜愛的節(jié)目為主。一般多為戲劇中的人物故事,如《白蛇傳》、《花亭相會》等。扮演者輕輕地快步奔跑,如水上輕舟在老艄公的指揮下飄蕩。南塬社火,包括羅漢洞、涇明一帶,以“武社火”為主,兼有小曲演唱。武社火較多地保留了古代迎神賽會的傳統(tǒng)。兩只牌燈便是照明工具。在昏暗的燈光下,演員穿武將服飾,化裝成特定的人物臉譜,手持兵器等,在鑼鼓聲中起舞打斗。有的人物在上下場時,均伴隨一把焰火,以示騰云駕霧,渲染氣氛。其表演內容多為“封神”、“三國”及隋唐故事等。白天表演的社火有高蹺、亭子、車社火、馬社火等。這些都是或扭或舞不唱。高蹺,裝扮內容大都是歷史人物故事。高蹺在南北二塬、涇河川都很盛行。亭子又叫“芯子”。有“抬芯子”、“?芯子”。而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機械的發(fā)展,把抬芯子變成了“車芯子”,即由人抬改為拖拉機汽車拉。亭子的裝扮以巧妙、驚險、艷麗為上乘。其內容有歷史人物,神話故事,也有現(xiàn)代題材的工農商學兵等等!?芯子”是城關土窩子村的傳統(tǒng)節(jié)目。它是專門打制的一個鐵背心,一根鐵桿從一只袖筒內伸出,高過頭頂,上面站一兩個小孩裝扮而成?h城社火中還有“高抬芯子”和“單桿橋”。高抬芯子即為踩高蹺的四人抬著的芯子。單桿橋是由四個踩高蹺的人抬一根柔軟的轎桿,上坐一丑角,隨橋桿有節(jié)奏的上下閃爍,以驚險滑稽為樂。車社火、馬社火,即在車上或馬上裝扮的社火。多在農村集鎮(zhèn)就地表演。社火中的秧歌、腰鼓、霸王鞭等節(jié)目都是新從外地傳入的一些娛樂形式。解放前縣城還有一種由河南籍商人自辦的“獅舞”,俗稱“耍獅子”。這種“獅舞”在平地上耍時與其他社火中的獅舞相仿,不同的是把長條凳以井字形一個個壘起,邊壘邊耍,下邊的人往上扔,上面的“獅子”用嘴接,一直壘到10余米高,十分驚險。在整個演出過程中,鑼鼓喧天,鞭炮齊鳴,觀眾無不叫絕。在達到預定高度后,獅子又邊耍邊把板凳一個個扔下來,又在平地翻騰滾爬。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