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的發(fā)式和頭飾很有特點。在清代時,滿族男子都要留長辮子,俗稱鍋圈發(fā)式,即:剃了雙鬢角和后燕窩,留下頭頂長發(fā)。滿族入主中原后,要求漢人也不留滿發(fā),于是這種發(fā)式遍及全國,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豐寧還有“剃了辮子怕張勛,不剃辮子怕洋人”的民謠。
清朝滿族婦女的發(fā)式富于變化,獨具特色。女孩與男孩子長到16歲以后,才蓄發(fā)、結(jié)辮或綰成髻。發(fā)髻的名稱和樣式有好幾種,如兩把頭、架子頭、大盤頭等等。兩把頭在民間滿族婦女中最為普遍,流傳至今。兩把頭就是將長發(fā)梳理整齊后束在頭頂上,然后分成兩綹再梳成一個橫髻,將余下的頭發(fā)梳成一個燕尾形的扁髻,壓在頸脖的后面,因此,滿族婦女行走時,脖子是不能隨意轉(zhuǎn)動的,這樣顯得格外莊重。
滿族婦女不僅講究發(fā)式,而且很注意頭飾。如意頭飾、大扁方頭飾等名目繁多。梳如意頭飾的一般中下層滿族婦女不太多,只有迎親、喜事場面才可得見,最普遍流行的是大扁方頭飾。大扁方頭飾用一根長約30厘米、寬約2至3厘米的銀簪子,次的用白銅代替,又叫大扁方,橫于發(fā)髻之中,把頭發(fā)繞個圈,蓬起頭把。
滿族婦女很愛俏,所以對頭飾更為講究,從頭飾上看家庭“門面”。戴上旗頭(是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頭冠以上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耳挖子、小耳挖子‘簪花等等,尤其是新娘子,講究手飾,頭飾,要彩禮首先要上一大匣金銀首飾,而且都是要有一定份量的銀飾制品。
現(xiàn)在滿族的發(fā)式和頭飾,一般人少見了。只有農(nóng)村滿族老年人和新娘子。新娘在舉行新婚典禮時,有的梳上旗頭,男子穿上旗服,在平常的時候女子梳著把頭,五十歲以下的滿族女人,平日都不時興了。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