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大人小孩興致高!罢仗镓敗,唱歌謠,裹餛飩,吃元宵,上鷂燈,放鞭炮,敲鑼打鼓雙腳跳。天上放鷂燈,地上舞龍燈,家家戶戶掛彩燈。這就是常熟東鄉(xiāng)一帶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民百姓過元宵節(jié)的歡樂場面。
這其中,東張一帶農村每年元宵節(jié) “上鷂燈”的習俗,尤其值得稱道。所謂“上鷂燈”,就是將燈籠掛在放鷂子的繩上,隨鷂子飛上天空。這象征著吉祥如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讓心中的祝愿和祈禱飛上天……
“上鷂燈”是一場精彩展示,村與村就自然地會開展一些競賽,一是比誰的鷂子扎得大,二是比誰的鷂子放得高,三是比誰的鷂燈掛得多,四是比誰的鷂燈掛的時間長。為了競賽,為了多掛鷂燈,村里請老年人作顧問,青壯年動手,將鷂子扎得很大,最大的直徑在一丈以上,寬度在二丈以上,用面筋紙或牛皮紙糊上,如漿糊粘性不足,要用麻線將牛皮紙縫在骨子上。放飛時,有“二領鷂”、“三領鷂”的講究(就是用一只或兩只小一點的副鷂幫助、引領較大的主鷂起飛),即二只或三只鷂子在一根繩子上一起放,每只鷂子間距一至二丈。因為“上鷂燈”這種活動形式大多在黃昏天黑以后,在1000公尺以上鷂線放出的鷂子,天黑以后是根本看不見的,所以在正式上鷂燈之前,首先要放一盞“飛燈”(把一盞特制的燈的掛圈穿在鷂線上,一放手,燈就自動隨風沿線往上飛,飛到距鷂子1至2丈的地方自動停止),用這盞“飛燈”來判斷鷂子的位置。正式“上鷂燈”是用人工將鷂線費很大的力氣壓下來后,把鷂燈一盞一盞掛上去的,因此,掛的盞數(shù)越多,難度越大。
黃昏時分,村上青壯年出動,齊心協(xié)力,將鷂子放飛上天,掛上鷂燈30至50盞。最多的在60盞以上。是夜,在田野里極目眺望,東南西北,但見數(shù)十串、乃至數(shù)百串的鷂燈,高低相間,長短不一,好似一群群火龍在空中游動,鷂燈與星光相互輝映,閃閃爍爍,景色奇麗。有的在鷂子上用篾片或滕皮攀成“鷂琴”,鷂子升空后,在風力的作用下,發(fā)出悅耳的琴聲,有的還在鷂燈邊掛上煙花,煙花點燃時,流星在天空飛舞,劃破長空,甚是壯觀。其時,村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群情激奮,熱鬧異常,看鷂燈達到了0,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典禮和全民的狂歡。
近幾十年來,隨著鄉(xiāng)村娛樂的多元出現(xiàn),這一民間習俗逐漸淡出節(jié)慶舞臺。目前,尚有一些高齡老人可以提供一些制作以及放飛流程,再不及時搶救,那么動聽的鷂琴很快將成絕響,上鷂燈這個美麗的場景也將一去難再而成為永遠的回憶。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