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臺目連戲是指明代祁門清溪鄭之珍根據(jù)當時社會流行的雜劇、變文、傳說的目連戲基礎(chǔ)上,借以目連救母的故事,于1579年間在石臺秋浦之剡溪(今石臺大演新農(nóng))編撰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戲文》)。該戲上、中、下三卷104折。戲文中所寫的各種地名、方言、民俗習慣、故事和傳說均在當?shù)貜V為流傳,如《王婆罵雞》、《尼姑下山》、《行路施金》等。所以鄭本目連戲在石臺的演出,受到廣泛喜愛,剡溪一帶紛紛建立目連戲戲班,有剡溪唐家班(后改為同樂班)、高田班、紅和班等。目連戲在石臺可以演出三天三夜、四天四夜、五天五夜、七天七夜等數(shù)個獨立成章且又相互連貫單本戲曲,白天唱“平臺”,晚上打“目連”,從天上演到地獄中,兼以各種玩、雜、耍表演,道具除服裝外全部為實物。唱腔以高腔為主,音樂表現(xiàn)形式為明代中葉的弋陽腔,“一人啟齒,眾人相幫,不托管弦,鑼、鼓助節(jié)”,且有著嚴格的演出規(guī)矩的特殊傳承方式,具有詭異的演出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自明未至解放前夕演出一直長盛不衰。
鄭之珍,字汝席,號高石,明萬歷補邑庠生。后來祁門縣文化部門,在渚口鄉(xiāng)清溪村發(fā)現(xiàn)了鄭之珍夫婦合葬墓及《清溪鄭氏族譜》,確認他為祁門縣渚口鄉(xiāng)清溪人。鄭之珍在《新編目連戲救母勸善戲文》序中自述:“幼學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趨時,而學不獲遂,于是萎念于翰場,而 游心于方外。 明代諸生,篤信佛教,一生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風氣,1579年在變文的基礎(chǔ)上,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分上、中、下3......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