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臺霧里青綠茶制作技藝是石臺縣傳統(tǒng)的綠茶制作技藝,主要在皖南一帶,尤以石臺(古稱石埭,1965年更為現(xiàn)名)為之最。霧里青茶園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山云霧之中,常年被云霧籠罩,所以當?shù)厝朔Q此茶為“霧里青”。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宋時,全國名茶37個品目,其中“嫩蕊”即為當?shù)厝怂Q的霧里青。南宋大詩人陸游、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徐渭在其著作中都有相關(guān)記載?梢,石臺霧里青綠茶制作技藝有上千年歷史。石臺霧里青是……[詳細] |
![]() | 石臺民歌指石臺當?shù)孛耖g藝人自編自唱的一種民間歌曲。明代時,石臺一帶傳唱民歌成風,民國前后,當?shù)匮莩嚾硕噙_上百,民歌也多達上千首,曾出現(xiàn)“戶戶都有民歌手”的盛況。石臺民歌種類繁多,包含山歌、小調(diào)、大五句、小五句、高腔、長腔、號子等,多運用固定的曲調(diào),因人、因事、因時、因地不同,歌詞內(nèi)容和演唱風格也有所不同。采茶、種地、背纖、打柴、婚喪嫁娶、談情說愛都可入歌,自由活潑,有的高吭,有的低沉,有的歡快,……[詳細] |
![]() | 石臺油坊榨制技藝是指石臺境內(nèi)過去普遍存在的木榨制油的整個工序和技巧,在九十年代以前,這種傳統(tǒng)的古油坊遍布縣域各地,為當時當?shù)氐娜嗣裆顜砹酥T多方便,并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古油坊制作場景緊張有序,打油號子、牛拉碾子、鏗鏘的油錘聲伴隨著濃郁的油香飄散在人們的生活里,是鄉(xiāng)村的一道風景線。油坊伴隨著勞動人民的勞作一起走過歲月,成了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進入九十年代后,這……[詳細] |
![]() | 石臺目連戲是指明代祁門清溪鄭之珍根據(jù)當時社會流行的雜劇、變文、傳說的目連戲基礎(chǔ)上,借以目連救母的故事,于1579年間在石臺秋浦之剡溪(今石臺大演新農(nóng))編撰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戲文》)。該戲上、中、下三卷104折。戲文中所寫的各種地名、方言、民俗習慣、故事和傳說均在當?shù)貜V為流傳,如《王婆罵雞》、《尼姑下山》、《行路施金》等。所以鄭本目連戲在石臺的演出,受到廣泛喜愛,剡溪一帶紛紛建立……[詳細] |
![]() | 十番鑼鼓在石臺縣境內(nèi)屬民間吹打樂,是一種利用皮鼓、銅鑼、鐃鈸(大小兩種)響板、云板、笛子、二胡、嗽叭等樂器配合演奏,節(jié)拍明快,音韻優(yōu)美。石臺十番鑼鼓,根據(jù)縣志記載及民間的流傳,確證該打擊樂在境內(nèi)的歷史十分悠久。新農(nóng)村唐家班傳下來的十番鑼鼓中有一樂曲名《昭君》,該曲記錄的是漢代王昭君公主出塞的故事,明吳應(yīng)箕在《卷園集·序》中說:“吾邑民歌樂誦之十年如一日”,充分說明了本境民歌、樂曲之多之美。同時,十……[詳細] |
![]() | 一、項目介紹唱曲,又稱“坐唱”,一般以7—9人為班,以生、旦等行當為主,鑼、鼓等樂器伴奏,不搭臺、不化裝,自打自唱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起初出自昆曲的徽調(diào)坐唱。明代中葉,由石臺縣珂田鄉(xiāng)(今仙寓鎮(zhèn))的幸福村、臺山村逐漸流行于全縣境內(nèi)的每個村落乃至東至、祁門等地。當時有名氣的有珂田盧家班、大演唐家班、占大李家班等。明劇作家王驥德《曲律》中所載“兩頭蠻”即為石臺唱曲。二、內(nèi)容石臺唱曲有大戲和小戲之分,遇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