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傳說是以“善、德”為主題思想,主要講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諧,不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啟民智”的事跡,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廣為流傳。
傳說在堯帝南巡的時候,在德山腳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黃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黃牛拉犁并不太用勁,還時不時吃田坎上的青草,而善卷先生呢,雖然手里拿著根用荊棘做成的鞭子,但并沒有抽打到牛的身上。堯帝感到很好奇,就上前問道:“先生耕田怎么不用水牛呢?黃牛力氣小而且很懶惰呢!鄙凭硐壬卮鹫f:“黃牛力氣小但是每天負犁耕田養(yǎng)活了我,你怎么能說它的壞話呢?我也不能讓它更辛苦啊!”堯帝又問:“你不想使它用力拉犁,怎么手里還拿著荊條呢?”善卷回答道:“我手持荊條是為了驅趕黃牛身上的蚊子啊!”堯帝大悟,知道眼前是一個大善大德之人,后來又知道是這里德行達智名震四方的善卷先生,便拜善卷先生為師了。
善卷傳說記載有序,縱貫千載,史料很多,如《慎子.逸文》、《莊子.讓王》、《莊子.盜跖》、《荀子.成相》、《呂氏春秋.下賢》、《史記.呂不韋列傳》、《淮南子.淑貞訓》、《善卷傳說》、《嘉靖常德府志》、《嘉慶常德府志》、《同治武陵縣志》等歷代著作都記載有善卷“讓帝王”、“布善德”、“啟民智”的事跡。清康熙23年湖廣督學王蓀蔚題寫“帝者師”匾額,懸掛于德山乾明寺法堂。
善卷傳說歷經數千年的積淀,其傳承內容和形式眾多,以善卷先生為題的民間傳說、詩歌、民謠、散文等文學作品數百篇,屈原、李白、劉禹錫、王安石等數位詩詞文人盛贊善卷先生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現(xiàn)在流傳于常德民間的各類藝術形式都有善卷先生“擊壤而歌”的影子,如《善卷與白龍?zhí)丁、《善卷命子堵決口》、《善卷古壇》等都帶有較強的現(xiàn)實性與一定的神話色彩,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民間傳承空間。
善卷傳說對中國的儒、釋、道文化均產生重要影響,并深入人心,成為民間道德價值的重要傳承載體。善卷傳說具有較強的歷史研究價值、文學藝術價值、現(xiàn)實傳承價值、旅游開發(fā)價值和國際文化交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