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山畬族民歌(第三批省級)
江西少數(shù)民族以畬族為主,畬族聚居區(qū)以鉛山為最,鉛山則以太源畬族鄉(xiāng)為最。太源畬族鄉(xiāng)位于鉛山縣西南方,地處閩、贛兩省邊界,武夷山北坡山區(qū),總面積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畬族同胞230戶,861人,姓氏為雷、藍二姓。太源畬族鄉(xiāng)的畬民大部分從福建汀州府(今汀州縣)遷來,小部分從福建省建陽縣、上杭縣及本省貴溪縣遷來。最早遷入太源畬族鄉(xiāng)石潭塢的藍姓畬民,是明嘉靖年間,至今已有18代。
畬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雷氏族譜》載,高辛皇帝三公主回山主理盤瓠喪事:“殯后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歌唱,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畬族傳統(tǒng)民歌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畬族民歌按題材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雜歌、儀式歌。目前,收集整理到的鉛山畬族民歌主要有敘事歌:史詩《高皇歌》;雜歌:嬌戀、崇安歌、鎖歌、燈歌?采茶、小調(diào);儀式歌:喪歌?功德歌、宗教歌、婚儀歌等8個歌種的21首傳統(tǒng)民歌。
畬族傳統(tǒng)民歌沒有瑰麗的詞句,采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播演唱。畬家把唱歌視為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他們以歌代言,以歌為媒,在喪葬祭祀活動中,他們又以歌代哭。畬家的傳統(tǒng)民歌主要保存在老人的記憶中,少有文字和曲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