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秧歌戲是一種地攤子的表演形式,田間地頭,巷道場院,舞臺劇院皆可表演,曲調優(yōu)美,生活氣息濃厚。劇目內容以反映農村生活故事、愛情故事、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為主,F(xiàn)有《辦年貨》《小喜接妹》《夫妻觀燈》《賣雜貨》等。2007年5月,華州秧歌戲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華州秧歌戲,又稱布衣戲,是活躍在陜西省渭南市華縣的傳統(tǒng)戲劇,尤以華縣赤水鎮(zhèn)的蔣家村、郭村、南北會頭坊村、東陽鄉(xiāng)的江村和高塘鎮(zhèn)的秧歌最為有名。赤水河沿岸地區(qū)自古以來水源豐富,盛產(chǎn)水稻及小麥等農作物,是華州秧歌戲的發(fā)源地。據(jù)《華縣志》記載:“秧歌”相傳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插秧時,為了消除疲勞,唱出的一些民歌小調,以后便稱之為秧歌。秧歌是先民在田間地頭休息時的吟唱,后來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和演變,成為農閑或節(jié)慶時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表演形式。
華州秧歌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起源于漢代的“儺舞”,由宋代“村田樂”演化而來,興盛于清道光、光緒年間。華州秧歌戲最初并沒有十分完整的劇本,多是藝人們即興式的創(chuàng)作,口傳心授,僅供娛樂而已。后來,經(jīng)過藝人們地不斷豐富完善,才形成了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目。
華州秧戲的樂器比較簡單,只有鑼鼓、大镲等“武樂”而沒有胡琴等“文樂”,敲敲唱唱,唱唱敲敲,所以在藝人中就流傳著這樣的口歌:“敲得快、跑得快,不敲不跑唱起來。”直到解放后才慢慢增加了弦樂器。
華州秧歌戲是小調式的民間戲。在表演形式上和“東北二人轉”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被稱為“關中的二人轉”。它融民歌、說唱、舞蹈為一體,以喜劇見長,載歌載舞。它在最常運用的歡快、活潑的“6”調式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眉戶、碗碗腔、商洛花鼓等劇種的旋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曲調模式,約有四五十個。曲調歡快流暢,委婉悠揚,悅耳動聽;語言質樸自然,瑯瑯上口,地方特色濃郁;舞步率性隨意,灑脫自由,靈巧嫵媚,體現(xiàn)出了濃濃的幽默風趣、生動活潑的戲劇風格,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2007年5月,華州秧歌戲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