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中寧縣志記載,隋唐時期,中寧川區(qū)進一步得到開發(fā),經(jīng)濟繁榮,黃河兩岸同時設(shè)縣。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設(shè)置豐安縣,屬靈武郡。又于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環(huán)州,轄鳴沙等縣。這里是絲綢之路上內(nèi)地同西域的交通要道,民間藝術(shù)也呈現(xiàn)融合與繁榮的景象。逢年過節(jié),民間社火鬧得紅紅火火。隋唐秧歌就是流傳在鳴沙曹橋一帶頗具特色的社火形式。
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場"。它的由來,在當?shù)亓鱾髦@樣的故事:隋朝末年,0臣當?shù),朝?。唐王李淵及一些有識之士秘議謀反,不料消息走漏,朝廷下令捉拿。情況萬分危急,一位謀士建議唐王一行扮做秧歌隊于元宵節(jié)放花燈之時逃出京城……。后唐王成了大業(yè),便把這次出逃的情形編進秧歌,年節(jié)時表演,從此流傳于民間,稱隋唐秧歌。
隋唐秧歌有獨特的表演形式。表演者由六男四女組成,著古裝,分別扮做唐王、娘娘、大臣、宮女、武士等,“唐王”亦是秧歌隊的指揮,左手擎萬民傘,右手拿“虎撐”,大臣手執(zhí)撥浪鼓和響鈴。另有一五人的打擊樂隊,表演者在鼓點節(jié)奏下交替走“圓場步”和“便步”,跑出四門斗地、十字穿花、羊盤腸、雙蒜辮、單蒜辮等隊形。演員的步伐隨鼓點變化,隊形變換間,不同角色有專用的固定表演動作,如武士多做“贊步云手”、“撲步拍地”;侍女多做“踏步半蹲”;這些動作被用在每一隊形的固定位置,各角色到規(guī)定位置后做各自動作,武士的動作要求干凈利落,侍女輕巧嫵媚,唐王和大臣飄逸沉穩(wěn),不同的角色各具風范,表演頗有傳統(tǒng)戲曲的韻味。整個舞蹈既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又錯落有致、松緊相間,一氣呵成。表演隊伍由扮演唐王的班頭指揮,拜年時,指揮還會在表演過程中即興“說喜”。通常在年節(jié)中,秧歌隊白天耍秧歌、拜年,夜晚還唱一些折子戲,因此,秧歌隊的成員吹、拉、彈、唱樣樣皆會。
2006年,精通隋唐秧歌套路的民間藝人李興成去世,這一寶貴的民間舞蹈種類瀕臨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