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也叫“高蹺秧歌”,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舞蹈,因舞蹈時多雙腳踩踏木蹺而得名。高蹺歷史久遠,源于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北魏時即有踩高蹺的石刻畫像;高蹺一般以舞隊的形式表演,舞隊人數(shù)十多人至數(shù)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個古代神話或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飾多模仿戲曲行頭;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絹、木棍、刀槍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場”兩種,撂場有舞隊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角色間多男女對舞,有時邊舞邊唱。各地高蹺所使用的木蹺從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從表演風格上又分為“文蹺”和“武蹺”,文蹺重扭踩和情節(jié)表演;武蹺重炫技功夫。
據(jù)可考史料,遼西高蹺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遼西高蹺秧歌的特點是蹺高,最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最高的可達240公分,演員需坐在房檐上綁蹺腿。因蹺高且富彈性,舞者為保持全身平衡,雙臂必須上下不停擺動,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構成遼西高蹺“大大舞”的基本動律。也因為蹺高,遼西高蹺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別、擰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態(tài),動作瀟灑漂亮,場面熱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現(xiàn)了遼西人的豪邁性格。
遼西高蹺秧歌有自己獨特的傳承方式。一為家族傳承,如大薛鄉(xiāng)三屯村第一代傳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傳了五代;二為師徒傳承,如營盤鄉(xiāng)范屯村第一代傳人朱有余(1864年出生)傳了四代;三為自然傳承,由于遼西高蹺秧歌深受群眾喜愛,許多愛好者在不斷觀看演出中自學成才,成為新軍。
遼西高蹺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在當?shù)丶笆?nèi)外有著廣泛的群眾影響。
由于遼西高蹺秧歌的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后繼乏人,其表演技藝特別是全國獨一無二的“特高高蹺”正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