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縣的民間舞蹈,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其中,“夜八出”是以在秧歌盛會間演出的八組民間舞蹈而得名,主要風格是所扮的八出戲,戴假面具,別開生面而取勝,比較講究動作的套路和程式,對每個人的身份和動作都有嚴格要求。朝陽縣其他特色秧歌還有“跑驢”、“霸王鞭”、“臘梅花”、“皇會”、“抬閣”、“黃河陣”等數(shù)十種。
這種民族民間舞蹈形式已有150多年歷史。它是一種很小的高蹺,系滿、漢兩種秧歌形式的糅合體。與其他高蹺不同的是,這種高蹺表演是用絲竹樂伴奏,使用的樂器有笛子、板胡、二胡等。在節(jié)奏輕快的樂曲中,木頭城子鎮(zhèn)西營子代表隊的表演輕俏、靈巧、舒展大方;再配以手中的霸王鞭,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令觀眾叫絕。
哨口大高蹺秧歌由來已久。最早是一種蹺枝,屬技藝表演。最高的高蹺秧歌蹺腿五尺以上,有漁、樵、耕、瀆、陀頭、賣豆、谷子等行當。高蹺秧歌從形成開始,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歲月,大多數(shù)已發(fā)生變異。然而朝陽市雙塔我的哨口村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高蹺秧歌形式,動作古樸簡單,以四手鑼四腰鼓為伴奏,節(jié)奏舒展緩慢,堪稱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中的一塊活化石。
此外,還有朝陽刺繡、朝陽絨繡、手工編織、紫砂制品、木版年畫、麻花布、二人轉(zhuǎn)、地秧歌、皮影戲等民間藝術(shù),已成為一種旅游新景觀。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