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于洛川縣京兆鄉(xiāng)、城關(guān)鎮(zhèn)及黃陵、富縣等地的秧歌,是一種不同于陜北大秧歌的古老傳統(tǒng)形式,當?shù)厝罕姺Q之為“老秧歌”。
老秧歌是春節(jié)鬧杜火時常見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樣:“過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鬧得歡,雖說秧歌不好看,敲鑼打鼓太平年!边@些唱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shù)厝罕姲蜒砀杌顒幼鳛闅g度春節(jié)、喜慶豐收時,抒發(fā)人們喜悅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
老秧歌具有傳統(tǒng)秧歌的祭祀性質(zhì)和民俗特征,含有娛神的作用。當?shù)氐难砀杞M織皆以廟會社祀為中心,往往是圍繞著廟會、寺院附近的村莊,形成一種民間群眾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稱“謁廟”,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詞:“進得廟院敬神靈,渴望五帝顯神通,一盼來年風雨順,為民求得好收成!敝]廟結(jié)束后要在廣場上表演,俗稱“打官場子”,然后在挨家挨戶上門拜年,當?shù)胤Q“送秧歌”。
老秧歌常和文獅子、旱船、推車、芯子、高蹺組成綜合性的春節(jié)社火舞隊,白天游村轉(zhuǎn)鄉(xiāng)在街上演出,俗稱“打社火”,秧歌隊只相隨在社火隊尾做行進表演,以烘托氣氛。晚間在場地表演時,稱“唱秧歌”,重點突出老秧歌。唱的曲調(diào)以當?shù)孛窀栊≌{(diào)為主。短的曲調(diào)以傘頭即興編創(chuàng)的賀詞、祝語和吉利話為主;長的曲調(diào)稱“套曲”,也有稱“背弓調(diào)”的,具有一定的敘事性和故事情節(jié),如《小女子告狀》、《琴房送燈》及《張生戲鶯鶯》、《八仙過!贰ⅰ秳鋺(zhàn)東關(guān)》等。洛川老秧歌另一特點是“唱則不舞、舞則不唱”,民間流傳的說法是“敲得緊扭得歡,不敲不扭唱起來”。唱到熱潮時,傘頭在場中一人領(lǐng),圍觀的群眾齊聲和,氣氛紅火,頗具我國古代散樂表演的某些遺風。
老秧歌流傳的歷史比較悠久,在當?shù)厮4娴那寮螒c年間刻制的皮影戲箱中,仍保存一套《打社火》節(jié)目,刀工細膩,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歷史上洛川民間社火的熱鬧場景。
老秧歌常見的隊形有“圓場”、“龍擺尾”、“蒜辮子”、“蝎子擰尾”、“白馬分鬃”等。表演人數(shù)不限,男女各半。女的扮小旦,又稱“拉花”或“包頭”。男的扮“相公”,如同傳統(tǒng)戲曲中的小生。女角基本步伐為“躦躦步”,跑時,雙腳跟踮起,用腳尖向前小跑,雙手提裙子,隨著身體左右扭動不停地交替向前劃圓,使裙子上下翻飛。因而也稱為“提裙子秧歌”,男角則走前退后隨意扭動。此外,秧歌隊中還扮有老婆、老漢、以及算卦先生、乞丐等各種角色。還有丑角人物,他們頭戴紅帽于,手拿蠅甩子,身背一串馬鈴,往返穿插于秧歌隊中,表演幽默滑稽,有時還加一段干嘴子(即快板)、打口哨等,以活躍氣氛、增添喜劇色彩。
老秧歌就表演風格和動律特點分析,除一般的老秧歌外,還有“京兆秧歌”和“城關(guān)秧歌”的風格差別,它們具有不同的鮮明特色。
京兆秧歌主要流傳于洛川縣城南的京兆鄉(xiāng)。它是在傳統(tǒng)老秧歌“提裙子”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表演人數(shù)不限,但必須是五人一組,每組二男三女,表演時少則五六組,多則十幾組,一男身著長袍,頭戴瓜皮帽,右手持蠅甩子、左手執(zhí)傘燈、扮丑相,在前開路,稱“傘頭”。另一男也扮丑相,身著秧歌彩服,手執(zhí)馬鑼,稱“鑼手”,三個女角均作彩旦扮相,頭飾彩花額子,身穿彩服,跟在丑角身后。其中一女腰系白兩片裙,雙手提裙子兩側(cè)下角,邊扭邊舞,稱“提裙子”;另一女角一手叉腰,一手持彩扇,以扭為主,名曰“走扇”,第三名女角手持小镲邊扭邊擊,稱“走鉸子”。相傳這五人一組反映的是過去富豪人家趕會的情景。打傘者屬0,提裙者扮小姐,走扇、走鉸子、鑼手均為丫鬟和家員。舞蹈表現(xiàn)公子向小姐0戲耍的過程,以打擊樂伴奏,動作古樸,節(jié)奏歡快,各組演員在傘頭的指揮下,一會兒成排,一會兒圍圈,隊形變化,穿插有致。
城關(guān)秧歌又稱(“鬼拉腿秧歌”、“步步雙”)流傳于洛川城關(guān)鎮(zhèn)。由于表演時突出雙腿向后拉、蹉和顫動,形成輕盈、歡快、活潑的動律特色,給觀眾有種新穎,獨特的感覺。相傳此種秧歌,是城關(guān)藝人們在原有基礎(chǔ)上吸收了東北秧歌的扭、擺特點而形成的。三千年代,東北軍張學(xué)良的部隊駐防洛川,為慶賀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他們曾扭起秧歌進行抗日宣傳。當?shù)乩纤嚾耸艿絾⒌,大膽地進行吸收和借鑒,使全身顫、抖、扭有機的與拉腿后蹉步結(jié)合起來;產(chǎn)生了新鮮的秧歌動律和形象,并將原有鑼鼓樂改為曲瑣吶、笛子等演奏,以東北民歌小調(diào)進行伴奏。但它并不是簡單的生般硬套,而是融合發(fā)展,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當?shù)匾环N獨特的秧歌表演藝術(shù)。
城關(guān)秧歌表演時,人數(shù)不限,但必須是男女成雙成對,均著傳統(tǒng)戲曲服裝,男扮“相公”,女扮“小旦”。舞者手持各包花燈或彩扇、綢巾、邊扭邊相互挑逗,表現(xiàn)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另有一人扮丑旦,手持兩根棒褪,往返穿梭于舞隊之間,插科打諢。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