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餅花制作工藝是福建省福鼎市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技藝。餅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當(dāng)?shù)貪h族民間藝人獨創(chuàng)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特有畫種,它是專門貼在中秋月餅上的一種裝飾畫。
“餅花”是二百多年前,福鼎當(dāng)?shù)貪h族民間藝人獨創(chuàng)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特有畫種,它是專門貼在中秋月餅上的一種裝飾畫。表現(xiàn)內(nèi)容以戲曲題材為主,形式新穎,有美人式、八景式、八果式、團式等。畫面色彩鮮艷、熱鬧,以紅、黃、綠、桃紅等色為主,線條清晰,漢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極濃,群眾非常喜愛,流行于閩東霞浦、福安、柘榮各縣市和浙江的平陽、蒼南一帶,各地群眾都習(xí)慣于在小孩排餅賞月后,吃了中秋餅,把一幅幅餅花貼在自家大廳壁或房間壁上裝飾欣賞,成為福鼎市和這一帶流行餅花地方的一種特有的節(jié)日風(fēng)情。
對于八九十歲的福鼎人來說,貼著餅花的月餅才夠正宗;對于五六十歲的福鼎人來說,餅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精美藝術(shù)品;對于三四十歲的福鼎人來說,餅花是兒時模糊的記憶;對于二十歲左右的福鼎人來說,多數(shù)已不知道餅花為何物了。
工藝歷史
餅花的發(fā)展大致經(jīng)歷了剪紙、手繪到木刻三個階段,到了木刻階段后期,餅花的形式就逐步走向標(biāo)準(zhǔn)和正式了。
餅花的歷史沿革,已無文字可考,歷代藝人相傳,自清乾隆年間,就有剪紙形式的代表作百子花,以后又有手繪團式餅花,清末民初時出現(xiàn)漢族民間藝人群體,同時創(chuàng)作了獨特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餅花,為全國罕見。到了民國,一位演木偶戲的藝人林通玲將手繪餅花刻在木版上,木刻餅花從此開始。抗戰(zhàn)勝利后,上海洋版戲文圖沖擊福鼎餅花市場,這種戲文圖流行于文革前夕。文革后,中秋餅花出現(xiàn)簡裝與高檔裝璜,原來的餅花一去無蹤,月餅除了送小孩,也成為社交禮品。
福鼎于乾隆四年置縣,由于置縣后人口增多,經(jīng)濟繁榮,也帶來文化繁榮,縣城廟宇增多,各種迎神廟會和民風(fēng)民俗活動也跟著豐富起來。在清乾隆時就有百子花。百子花是以紅、白、綠三種色紙剪成,白紙剪人物的手和臉,紅紙剪衣,綠紙剪褲(或者綠紙剪衣,紅紙剪褲),用墨色畫五官,然后拼貼而成。人物以兒童為主,所以稱“百子花”,又因“百子花”畫面較小,只有拳頭大,所以叫“拳頭花”,每個月餅只貼一個人物。
清末,一些繪畫餅藝人能書能畫,能彩扎,手繪團式餅花應(yīng)運而生!畧F花’的名稱是由藝人畫在紙上的圓形餅花而來。其格式圓,大小有直徑四寸、六寸兩種,直徑四寸的畫一至二個人物,直徑六寸的畫二至三個人物。內(nèi)容以戲曲為主,人物的周圍以色彩勾上五彩祥云襯托之。清末民初,隨著繪制技法和形式的發(fā)展,以及漢族民間藝人群體的出現(xiàn),在“團花”的基礎(chǔ)上又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工筆重彩的泥金餅花,將福鼎手繪餅花的發(fā)展推向熱潮。
工藝特點
“泥金餅花”工筆重彩,加上金色,畫面富麗堂皇且細(xì)致,以粉抄臉(分濃淡畫法,漢族民間藝人俗稱抄臉),五彩畫衣冠,金色勾袍甲,蘭、綠色填地(底色),粉彩點花果,色彩鮮艷,比起團式餅花增添了不少聲色。而且,在形式上也是多種多樣,有“美人式”、“八果式”、“八寶式”、“孩兒式”等等,大大增加了餅花品種。
餅花還以人物多少標(biāo)定月餅的重量,如一個人物定為四兩餅,兩個人物半斤餅,三個人物十二兩餅,四個人物一斤餅,最多十六個人物為四斤餅(過去一斤以十六兩計算),其工價往往比月餅本身高好幾倍。當(dāng)時價格銀元一至五角,大戶人家還向藝人定約。
工藝發(fā)展
“泥金餅花”最盛行時期,約在民國十至二十五年間,后來便被木刻餅花所取代了。相傳,民國初年,福鼎有位木偶戲藝人叫林通鈴,看到餅花銷路很好,福鼎鄰縣霞浦、柘榮、泰順、平陽等地都紛紛來福鼎定購餅花,他就收集些餅花稿,刻在木板上,用墨來印,在墨線基礎(chǔ)上填色彩,這種木版餅花,人物臉部不印五官,是在印完之后,再用粉料開臉,畫出五官,漢族民間藝人稱這種餅花為“洗臉餅花”。不久,福鼎城關(guān)文成堂書坊陳厚瓚,城關(guān)附近南陽潘記也先后刻木板印制餅花。這兩家印制比較完整,顏色基本定型,主要用水料,如洋紅、洋綠、紫、黃等色,發(fā)動自己家里婦女上色。后來溫州葉新大石印局和福鼎潘宗鑾石印局,進一步把餅花稿描在石印上印餅花,以后還有福鼎巽城朱元盛、朱英貴,仿水印木刻效果,刻制套色水印木刻餅花,天色還分濃淡,福鼎城關(guān)文成堂也刻套色餅花,文成堂陳吉人、林弼受新興木刻的影響,吸收新木刻線條刻制餅花,這都是福鼎餅花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