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味辣,性微溫,不僅是家常食譜的佐料,更是一種難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來,中醫(yī)學家和民間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說。民間常用吃生姜的辦法,緩解頭痛、眩暈等病狀。長泰明姜原產(chǎn)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武安鎮(zhèn)馬車社,相傳在后晉時期,長泰人林畢干在朝為官時,將嫩姜切片,經(jīng)流水漂浸,撈起曬干等多道工序后,制成甜辣適口,且具有祛寒散氣、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獻給皇帝品嘗,深得皇帝贊賞,被賜名為“明姜”。
經(jīng)過千年沉淀的傳統(tǒng)明姜,制作起來要經(jīng)過選姜、去梢、孵缸、切片、漂清、過鼎、取渣、漂露、收凈、拌糖粉、晾干、包裝等十幾道工序。從精選光滑圓潤的上等生姜開始,然后去梢,把生姜上的梢尖削去;接著漂清,把生姜置于流水中沖浸,去其辛辣,但又不能浸泡太久,否則制作出來的明姜變得乏而無味;至于切片,主要就是要做到片片均勻,大小適中;接著將漂清過的姜片過鼎,這同樣需要掌握好火候和過鼎的時間;再經(jīng)過取渣、漂露、收凈等工序后,長泰明姜的制作也接近尾聲了,這時就需要晾干,把姜片倒入籮筐,放在板凳上曬干,而不能直接放在地板上,以免地板濕氣反滲到姜片中。曬干后的姜片,經(jīng)過拌糖粉再包裝,也就最終完成了。經(jīng)過如此繁瑣的制作工序后的長泰明姜,才能達到透明而不渾,保持姜的辣味和生姜原有溫性,甜辣順口。
長泰明姜好吃不好做,既要保持姜的辣味,又不可辣得叫人難以食用;既要保存生姜原有溫性,又不能讓人吃起來乏而無味,因而其制作技藝具有實用價值,也反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