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善于刺繡、紡織,精巧的工藝為其服飾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是藏族服飾地域風格最突出的表現(xiàn)形式。其刺繡,工藝精湛,針法不受經(jīng)緯限制,適宜繡花草紋樣;而嘉絨藏族編織由各種直線和幾何形組成的紋樣簡潔美觀,具有方折的力度感。因為楊華珍當年的這份選擇和堅持,最終使羌繡、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3項工藝后來全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能讓更多的年輕人關注藏羌織繡。
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特產,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四川省文化遺產。嘉戎藏族善于刺繡、紡織,精巧的工藝為其服飾增添了無窮的魅力,是藏族服飾地域風格最突出的表現(xiàn)形式。其刺繡,工藝精湛,針法不受經(jīng)緯限制,適宜繡花草紋樣。
長期以來,藏族的手工編織業(yè)一直與農業(yè)和畜牧業(yè)并列為西藏的三大傳統(tǒng)產業(yè)。由于地理氣候的不盡相同,西1民的編織工藝在不同的區(qū)域,所表現(xiàn)出的技藝風格也各不相同。但作為必需的生活用品,編織工藝的用料主要還是以本地所產的牛羊毛為主。編織技巧也非常普及,幾乎家家都有一部編織機、一柄紡線錘。
在日常生活中,編織這些五彩繽紛的生活用品是西1民最熱心從事的一項手工勞作,他們用牛毛編織口袋,編織格調厚重的髻具,編織裝飾色彩濃艷,紋樣單純,放牧用的“俄多”,以及富有節(jié)奏感的花邊腰帶。這些格調質樸的工藝品,可謂是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藏族文化特色。
嘉絨藏族生活在高山峽谷、叢林地帶,這里氣候溫暖,生產方式主要以農耕為主,兼營牧業(yè)。歷史上他們的服飾主料為氈子(用山羊毛搓絞成細線后用手工織成寬30cm,長3cm的衣料),然后剪裁縫制成毪子衣衫,捆扎彩線編織的花腰帶,婦女們還要系桃花圍裙,頭戴手工刺繡的花頭帕,腳穿繡花鞋。過去嘉絨婦女農閑時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搓羊毛、織毪子上,一家老少的一套衣料幾乎要耗去他們畢生的精力。姑娘們從12歲起就要開始學織花腰帶、挑花、刺繡等女工技藝,待到出嫁時,以誰織的花腰帶紋彩豐富,手工精細,數(shù)量多而為榮,不僅如此,腰帶還是定情之物和饋贈長輩的禮品。挑花刺繡紡織等手工技藝在嘉絨藏族生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嘉絨藏族日常生活中依賴性很強的物品。
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直接體現(xiàn)了該民族的審美風格和民族特性,是民族的象征、文化的載體,也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所獲榮譽
精美絕倫的唐卡和羌繡作品《吉祥八寶》、《釋迦牟尼》、《四臂觀音》等,受到高度稱贊,并榮獲聯(lián)合國教科文民間組織頒發(fā)的“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大獎”。鑒于楊華珍女士在藏羌編織、挑花刺繡工藝保護、傳承與發(fā)展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民間組織還授予她“最佳文化傳承人大獎”和“世界青年大會特別榮譽獎”。
四川省第四批非遺項目“嘉絨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工藝”傳承人,其策劃并創(chuàng)作繡制的巨幅唐卡《釋迦牟尼說法》及《釋比觀音盤金繡》在四川省第六屆少數(shù)民族藝術節(jié),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手工技藝博覽上展示,分別榮獲“特別展示獎”和金獎。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