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沃老花鼓是傳統(tǒng)的群眾藝術表演形式,距今已有360多年的歷史,經(jīng)歷了清代至民國的產(chǎn)生、形成期,建國初至“文革”期的成熟、興盛期,“文革”期間的沉寂、消亡期,“文革”以后的復蘇、搶救期。土沃老花鼓之所以稱為老,有兩個含義:一是土沃老花鼓在沁水流傳歷史悠久;二是獨特的表演形式長達200多年,人們久看不厭,老戲新看,十分有趣,土沃老花鼓是集打、唱、跳三個部分融為一體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隊伍由二十人到五十人均可,主要角色有老丑、小丑、花姑、老婆、腰鼓手、報馬童、擔鼓,主要表演步法是“曲曲步”,要求全腳擦地行進,身體左右寧轉,如風擺楊柳,輕柔優(yōu)美。全場表演的隊形分為“雙龍出水”、“三盞燈”、“十二連溝”、“雙龍擺位”、“雙插花”、“九道灣”、“荷花轉”、“單悶葫蘆”、“棗化形”、“雙分頭”等,最為精彩的是“四丑登場”。
土沃老花鼓的樂譜有兩種,一種是舞蹈譜(走場鑼鼓),分為走場譜和登場譜;一種是曲調譜(花鼓調)分為“老調”和“新調”兩首曲目,歌詞隨時代自編。
土沃老花鼓自制的樂器、服飾和道具分為三種類型。打擊類,主要有口噙鼓;服飾類,主要有串鈴、絲麻胡嘴、蝴蝶帽圈、對襟襖等二十余種;道具類,主要有羽毛扇子、拂塵。另外還使用小堂鼓、腰鼓、大鑼、小鑼、小鈸、小镲、小勾鑼等樂器。腰裝和化妝基本模仿戲曲的生、末、凈、旦、丑名行當,從頭到腳全身自己設計,自己加工制作,既有模仿性又具特色性。
土沃老花鼓在十年文革1之后,在市、縣、鄉(xiāng)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發(fā)掘、搶救、傳承、發(fā)展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但由于受人們對傳統(tǒng)民俗的日益淡化、后繼無人,認識不到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實際意義等諸多原因,只是土沃老花鼓發(fā)展滯后,瀕危狀況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