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澪花鼓,又稱下洋花鼓,流傳在江蘇如東西北滸澪一帶。
滸澪花鼓是一種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歌舞結合的民間藝術。相傳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一批安徽移民隨太平軍沿長江東下來到江蘇沿海的西下洋地區(qū)(今如東滸澪),他們帶來了安徽的民間花鼓藝術,當?shù)氐拿耖g藝人把安徽花鼓和當?shù)氐拿耖g小調結合起來,形成了滸澪花鼓。
滸澪花鼓的演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由民間藝人們到富人家門上演出(堂會),二是逢年過節(jié)時鄉(xiāng)民們1時,民間藝人們集中在一起,各自獻演,比拼才藝。
滸澪花鼓藝術中有“生”、“旦”、“丑”等角色,是典型的三人花鼓,花鼓的生角稱“上手”’旦角稱“紅娘子”,丑角稱“騷韃子”。
滸澪花鼓的演出分“外場”和“內場”兩部分:外場是廣場演出的歌舞小戲,內場為堂歌。夜幕降臨,花鼓班在廣場上敲鑼打鼓(稱“鬧場”),觀眾紛至沓來。開始舞“暗獅子”(黑燈瞎火舞獅子)打場子,主人圖吉利,大放鞭炮,“獅子”在鞭炮聲中由“繡球”引著,從外場到堂內竄個來回。觀眾退讓,場子即告打開。廣場周圍有若干盞長方形白色牌子燈(內點蠟燭),外場先“打花鼓兒”,主要人物出場:旦角紅娘子、生角上手、丑角騷韃子,還有和尚、老漁翁穿插其間說笑逗趣,其他的人手舞足蹈伴唱。接著打蓮湘,然后跑場子,有一人舞“滾蓮湘”的動作。然后是熱烈奔放“撬荷花”,紅娘子騎在上手的雙肩上作荷花梗心,8個女孩子騎在8個男子的肩上作花瓣,場上隊形如荷花開放,表演由此達到熱潮。最后是《王瞎子算命》之類情節(jié)簡單有趣的折子戲。轉入內場后,以唱各種小曲為主。
滸澪花鼓在一百多年歷史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如吳其昌的下洋班,舞姿奔放、粗獷,唱腔質樸蒼勁,稱為“海派花鼓”;吉鵬年的臨河班,表演細膩、抒情,優(yōu)美動人,稱作“鄉(xiāng)派花鼓”。
滸澪花鼓曲調相傳有2000多首,多已失傳,現(xiàn)存70多首。其中“秧歌調”、“穿心調”等頗具特色。滸澪花鼓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得到了新生,1960年和1963年,江蘇省歌舞團兩次到滸澪采風,收集整理滸澪花鼓。其中經(jīng)江蘇作曲家吳岫明整理、著名歌唱家薛飛演唱的《人人都愛社》曾灌成唱片,流行全國。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