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康縣位于鄂西北荊山腹地,荊山主脈自西南折北向東橫貫中部,綿亙全縣。這里層巒迭嶂,溝壑幽深,林繁樹茂,河流縱橫。發(fā)源于荊山主峰景山的沮水,在境內流經(jīng)歐店、歇馬、馬良、重陽等鄉(xiāng)鎮(zhèn),進入南漳峽口鎮(zhèn)與漳河相匯,形成沮漳河,越荊門,過當陽,入長江。
“漢江沮漳,楚之望地”,荊山沮水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和傳播地。《史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庇浭隽顺裣茸嬖谇G山一帶艱苦創(chuàng)業(yè)。巍巍荊山鐫刻著楚人睿敏的智慧,綿綿沮水積淀著楚人創(chuàng)造的深厚文化底蘊。從冥冥遠古飄柔而來的巫音,在沮水河畔千年回響,正是楚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
“巫”是楚文化的核心。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三代,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巫更顯得活躍空前,以南方荊楚為最盛。“巫風”即巫者、巫祝到處行使巫法、巫術在社會上形成的風氣。楚地“信巫鬼,重淫祀”,“其俗信鬼而祠,其祠必作歌樂以樂諸神”,這種歌舞形式包含了人聲演唱和管弦之聲,也就是楚聲巫音。熊繹1為王,將巫風攜入荊山,于是荊楚大地,巫風盛熾,巫音彌漫!皡侨藖砉,其國人告急”,兵臨城下,楚靈王“鼓舞自若”,因未完成對神靈的祈求而不與迎戰(zhàn)。巫音已極大的影響著楚國的政治、軍事、生活及各個方面,成為嚴謹規(guī)范的宮廷音樂!秴问洗呵铩贰俺ヒ,作為巫音”,可見巫音在楚國宮廷上下風靡之勢。
巫音是楚人與神靈溝通的語言,這種精神追求、信仰已深深嵌入了楚人的心田。
沮水巫音因流傳于沮水一帶古楚宮廷音樂而得名,它是古楚巫音一脈相承的遺韻,依然保持著嚴謹規(guī)范的形式和奇麗詭奇的風格。由長號、喇叭、戰(zhàn)鼓、邊鼓、鉤鑼、馬鑼、包鑼、引鑼、镲子等樂器組成的吹打樂。因為喇叭比普通喇叭長而厚,發(fā)出的聲音怪異,低沉郁悶,這種喇叭也稱為巫音喇叭!扒f嚴肅穆、詭譎幽暗”的巫音,適應于祭祀、喪葬、朝山進香等活動。
巫音產(chǎn)生于何時?沮水一帶也有自己的說法,馬良鎮(zhèn)趙家山村巫音老藝人王作玉說:“巫音起于春秋戰(zhàn)國,乃魯太師之樂!狈Q巫音可以治病。店埡鎮(zhèn)天星村巫音藝人李宗保說:“巫音是春秋時代著名的宮廷音樂師師曠傳下來的!”他曾經(jīng)在大門上貼過“堯舜師曠為吾師曲歌盛世,楚水景山顯瑞色樂具太平”的對聯(lián)。
巫音具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傳統(tǒng)管樂用指頭按音,巫音則是用手指二關節(jié)摸音,靠“嗯唱”傳譜。巫音之樂,由于演奏技法特殊,賦予了各個樂音以特殊的韻味,有的艷麗,有的幽暗,有的深沉,有的飄渺,尤其是嗚音、閃音、跳音更顯特色。
嗚音在一般的吹管樂中稱為簫音,是筒音的超吹音,這里的嗚音記作“5”(高音),用藝人的話來說,是逼出來的,此音清晰、幽暗、虛渺,似巫師吹牛角招神的嗚嗚聲,使人聽之肅然起敬。由于筒音的偏離(↑5),呈現(xiàn)出一種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使一個八度的嗚音亦具類似的特點,嗚音在曲中的大量使用,更使它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加之,閃音、跳音的配合,巫音就如輕云飄忽不定,又如寒氣陰森襲人。
巫音藝人都懷揣絕技,必得學會偷換氣。店埡巫音藝人張順早說起他父親當年吹喇叭,一口氣吹了五里路,賭得一件虎皮背褡。后生李啟華輕輕松松吹了十分鐘,贏了一封萬字頭鞭炮。吹長號得有足夠的內力,逢喜事,長號吹出"哈哈……"之聲,叫你其樂融融,倍感幽然風趣;遇白事,長號吹出"嗚嗚……"之聲,讓你悲愴而泣,涌泉不止。
巫音曲調繁多,有長調短調之分,演奏過程中,打擊樂手將馬鑼接連不斷甩向天空,似飛蝶旋轉,藝人穩(wěn)準捉拿,調兒越長甩得越高,上上下下,下下上上,叫人眼花繚亂。巫音還常常你吹喇叭我摸音,兩支喇叭同時吹,交換摸音,這叫換拇眼,難度極高。
偷換氣,甩馬鑼、換拇眼是吹奏巫音的三大傳統(tǒng)技法。
巫音充滿著濃濃的祭祀色彩,它同時出現(xiàn)在紅白喜事場面。
從樂曲上,除《靠鍋》、《葉葉落》兩支樂曲專用于白事外,其它均可用于紅事。
白事理應于悲痛,靜默肅哀才符合常人心理,為何白事還要吹吹打打?這也源于楚人的習俗:莊子喪妻"箕踞鼓盆而歌"莊子物我為一的豁達思想,成為今人擺脫對亡者離別之苦的風俗之源。
巫水一帶白事巫術之風依然流行,巫音也往往與道師相配合,為亡者招魂、安位,舞樂一體。
紅白喜事同出一曲,怎樣區(qū)分紅白喜事?號吹三聲"嗚"為白事;號吹五聲"哈"為紅事。長號系紅綢為紅,長號系白巾為白。
荊山地望,風猶近古。荊山沮水的山民依然承襲楚民先祖對巫音的尊崇。相傳楚王是在巫音吹奏中登基的,楚王"躬執(zhí)羽紱,起舞壇前",直接掌管巫音,祭祀神靈,巫音就更顯得至高無尚。當?shù)赜校?巫音可以吹到皇帝的金鑾寶殿,也可以吹到小姐的繡花樓"之說。沮水一帶打調子樂班很多,群樂畢至,巫音走在前面,靠大門的左邊就位,這是楚人以左為大的古老習俗,所以"響匠百家,巫音為大"。當?shù)厣矫駥⑽滓糇环Q為"云臺",將巫音樂師稱為"云臺師傅"。可見巫音在山民心目中的地位高聳入云。
奇異、詭譎、典雅的音調,古樸、嚴謹、規(guī)范的結構形態(tài),反映了楚人生活情緒,精神面貌,與沮水流域山民的欣賞情趣,良好愿望遙相呼應。由于沮水深陷于荊山峽谷之中,與外界的交流罅隙一線,免變世外侵塵,荊山沮水的山民固守著信巫重祀的古之遺風,"深山大谷藏古風",為巫音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間。巫音才如亙古不息的沮水以頑固的生命力存活于民間。然而,巫音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經(jīng)歷了曲折坎坷。
巫音藝人王述金所使用樂器是祖輩傳下來的:"店子埡,秦洪順造"于清朝嘉慶年間,約200多年歷史。他回憶起父親王作玉為保護家業(yè)(當?shù)貙揖咚追Q)而遭受不公正待遇,挨過整、扣過工分。幸好當時村支書也對巫音情有獨鐘,極力掩護。家業(yè)就分藏在山洞、紅薯窖、豬糠里。1980年春,王作玉找到村支書說山下有戶人家請他做期,支書長久地沉默后說:"去吧!現(xiàn)在又提倡百花齊放,古為今用了"。
他們從山洞、紅暮窖、豬糠里取來喇叭,兩位老人用衣角擦去厚厚的銅霉,流著淚花,迫不及待吹起來,聲音依然渾沉悠揚,兩位老人把憋在心底十幾年的郁悶終于吹出來。重下山的那天,正是正月初五,楚人"打法式"、"動舞"的日子。王作玉帶著長子王述金和徒弟們下山,沉寂數(shù)十載的巫音又飄蕩在沮水河畔。
在荊山深處,有一位命運酷似巫音的執(zhí)著者,他就是巫音的發(fā)現(xiàn)者--襄樊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楊順適。當時他在?悼h一中任教,這位畢業(yè)于武漢音樂學院的高才生,被戴上了"走白專道路"的帽子,被貶到沮水河畔一個條件極差的學校任教。他多次親眼目睹巫音演奏的全過程,認為這是少見的古楚宮廷音樂,并暗暗記下曲譜。直到摘掉頭上那頂沉重的帽子,調到縣文化局工作后,才坐下來潛心研究。適逢1985年全國開展民間音樂普查,他開始系統(tǒng)的調查整理研究,足跡遍布沮水流域的馬良、兩峪、重陽、店埡等地,遠涉宜昌、遠安、南漳等縣,跋山涉水,走訪民間巫音藝人上百人,尋幽探源,最后確定馬良鎮(zhèn)趙家山村王作玉是巫音傳世之家族,祖輩從事巫音可以追溯8代以上。1989年,他的《楚風之聲巫音調》在《中國音樂》上發(fā)表,立刻引起了音樂界和楚文化研究界廣泛關注與認可!毒谒滓簟繁惠d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湖北卷》。
武漢音樂學院教授史新民先生,兩次來到荊山沮水實地踏訪,他觀看了王述金兄弟五人的表演后感慨不已,擊節(jié)贊嘆。他說:“沮水巫音,與我國古代用楚聲記載的《十面埋伏》曲譜,其音樂元素,構成形態(tài)極其相似!
2005年,全國開展民間文化藝術搶救保護工作,《沮水巫音》被省專家高票通過,評定為“A”級,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序列。藏于深山閨谷的巫音在塵封幾千年后,被重新發(fā)掘,被世人所認識、驚慕,巫音乃楚文化瑰寶也!由于巫音曾遭封殺,許多老藝人相繼去世,承傳出現(xiàn)斷裂;巫音嚴謹規(guī)范,演奏難度大,曲調越傳越少;加之現(xiàn)代娛樂載體迅猛發(fā)展,巫音遭到了更大的沖擊,使這門古老的音樂生存空間被越擠越小。1985年,據(jù)巫音藝人介紹,巫音樂曲有200首之多,號為“巫音高手”的王作玉只能吹奏40多首,到了2005年,王作玉之子王述金僅能吹奏20多首。荊楚大地盛熾的巫音已細若游絲,日漸式微。
面對瀕臨消亡的民間文化藝術,?悼h委縣政府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保護搶救工作。2005年,縣成立了民間文化藝術保護搶救中心,文化部門將以“沮水巫音”開發(fā)文化產(chǎn)業(yè),增強巫音生命力!半p保工程”的實施,給巫音的復蘇帶來了生機,這門古老的音樂,將重新回蕩荊楚大地。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