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吳堡水船”始于明代,流傳至今,它集秧歌、戲劇、小品、快板、順口溜、嗩吶吹奏樂、擊樂為一體,是吳堡縣境內春節(jié)文藝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表現(xiàn)形式,并做為一個獨立節(jié)目存在。整場節(jié)目的表演時限一般在2小時左右,表演時間固定在晚間,表演地點設在廣場。
陜北“吳堡水船”的固定人物有老艄(1—2人)、小艄(1--2人),乘船女(1--2人),非固定人物一般有老婆、張公背張婆等。使用導具有彩船(1--2只)、漿板(1---2條)。使用器樂有大鼓、大釵(最少一對)、銅鑼(最少一面)、小釵、嗩吶(2只)。整場節(jié)目的幕后工作比較艱辛,有編劇、導演,還有導具制作及廣場燈光設制等。
陜北“吳堡水船”的起源與吳堡秧歌的形成息息相關。明代實行屯軍制,在榆林這九邊之一重地的屯軍戶多是江淮一帶人,他們把故鄉(xiāng)的民間藝術傳至吳堡及佳、米、綏各縣,便形成了淮南花鼓燈的孿生藝術一陜北秧歌。由于吳堡地處黃河之濱,起先群眾就設制了一種似小船的工藝品,由專人乘坐加入秧歌隊伍行列,后來本地藝人們又把水船單獨提煉成一個節(jié)目,但內容很單調。直到1942年,吳堡縣才誕生了第一個內容完整、形式新穎的水船劇作-“擁軍愛民”,并于1943年春節(jié)上演。
陜北“吳堡水船”的內容及表演形式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它符合當?shù)孛袼酌袂椋休^高的民間藝術價值,還能起到引導群眾積極向上的媒體導向作用。它是吳堡縣境內干百年來流傳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這種藝術的表現(xiàn)方式獨特廣使用語言純屬吳堡方言,因此,只流傳于吳堡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