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屯村隸屬安次區(qū)碼頭鎮(zhèn),位于廊坊南30公里,永定河故道內(nèi)。村東北方向與天津市武清縣八里橋村接壤。
后屯村古音樂屬佛教寺院音樂,古雅悠揚,樸實粗獷,優(yōu)美動聽。后屯村音樂會成立于明代,源于京西西游寺,師出廣文法師,在京南一帶享有盛譽,興盛時經(jīng)常服務于方圓百里的喪葬活動,樂手多達二三十名。樂曲有100多支,其中大套曲有《玉芙蓉》、《普庵咒》、《四上派》、《小花園》、《關羽辭曹》、《泣顏回》、《山坡羊》等;大板曲有《刀兵計》、《極樂所》、《燕過南》、《望江南》、《耍孩兒》、《無頭鬼》、《照勝寶》等;更多的是小曲兒類,有《會跳神》、《豆葉黃》、《切八板》、《醉太平》等。后屯村音樂會演奏時的編制有滿棚和半棚之分,24名樂手為滿棚,12名樂手為半棚。使用的樂譜為傳統(tǒng)的工尺譜,而且有唱念譜與演奏譜之分。
由于后屯村音樂會源于京西西游寺,舊時每年正月全體音樂會會員必赴京降香謝師。音樂會基本特征有二:一是源于佛教寺院音樂,屬鄉(xiāng)俗雅樂;二是音樂會為“善會”,服務于鄉(xiāng)里喪事。
改革開放后,后屯村的工業(yè)、副業(yè)發(fā)展很快,以印刷、紙品加工為主,村民收入逐年增多,但同時也使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年輕的樂手們都去經(jīng)商致富,年老的樂手逐漸失去了演奏能力。村民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曾三次集資扶持音樂會,為音樂會購置服裝、樂器,還購買了一所破舊的民居作為活動場地。音樂會果然有了一點起色,招來了十幾個小學員,很快學會了演奏。但小學員長大后,又都紛紛出走掙錢養(yǎng)家,音樂會又成了一盤散沙。由于資金不足,音樂會傳承發(fā)展受到制約。
目前,村民們自發(fā)地成立了“后屯傳統(tǒng)文化保護會”,決心讓音樂會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