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村音樂會位于白洋淀畔(白洋淀有大小淀泊143個,真正的白洋淀即位于本村村南,面積達2萬畝,為淀中水域面積最大者)北距安新縣城7.9公里,西距保定45公里,交通便捷,淀中水路航運通暢,乘船可達水鄉(xiāng)各村。
端村音樂會歷史悠久,據(jù)老藝人們代代口耳相傳:本會于康熙年間建會,由本村永興寺樂僧所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自形成之日世代在本村流傳,為“白事”活動及節(jié)令祭祀無償服務。
本會樂曲為僧傳,現(xiàn)存曲目51首,打擊樂《七節(jié)升殿》(大套)現(xiàn)在能演奏其中的40首。曲目分類:由尖字曲(小尖曲)、塌曲(小塌曲)、小大曲、大曲四類構(gòu)成,而其曲目構(gòu)成有唐宋及更早的詩詞曲牌,宮廷音樂曲牌:如“浪淘沙”、“行水令”、“陶君令”、“感皇恩”;元代的雜曲,如“耍孩”;寺廟音樂如“五聲佛”、“普庵咒”、“倒吊鬼”;明清以來的南北曲,如“月兒高”、“翠樂太平”等。曲目旋律多變,有的低緩深沉,有的典雅清悠,有的輕松歡快,有的火爆熱烈,其中的四季鵝蘭套曲吹奏中加入打擊樂,使樂曲0跌起,引人入勝。
本會演奏樂器的使用分為文場、武場。文場樂器由小管、笙、曲笛、云羅構(gòu)成,所用樂器均為E調(diào)。武場由扁鼓、鐃、镲、板(小镲)、鐺子組成。保存一本古樂譜,封面寫有“民國三十七年臘月補修”字樣。保存有1支九孔木管、勻孔曲笛、木斗笙,其中2支8孔管至今還能吹奏,云羅為建會時一直使用的老云羅,為避免損壞,現(xiàn)在已用新云羅代替。端村音樂會其功能并非只演奏音樂,同時還負責節(jié)令祭祀時的搭棚設(shè)壇,燃放鞭炮,踩街巡游及為喪家舉哀致孝,超度亡靈。
瑞村音樂會自形成之日起,于每年的正月十五與民同樂,本村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廟會期間演街游廟,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放荷燈超度死去的亡靈。九月十五去老河頭廟會朝廟進香,奉祀雹神楊祖。平時受喪家之請為“白事”活動演奏。本會只為喪禮及民俗活動演奏,不為婚禮其它慶典演奏,這一規(guī)矩一直延續(xù)至今。這是音樂會倍受村民推崇的重要因素之一。
端村音樂會的演奏主要在于他的古老性、傳統(tǒng)性,有著活體傳承的規(guī)范性,其音樂保存了唐宋以來的古老曲目,其曲牌對研究中國古代詩詞雜曲的填寫吟唱具有重要價值。
幾百年來一直傳承至今,是宮廷禮樂文化與佛教寺廟音樂文化的延續(xù),對研究北方地區(qū)的民俗傳統(tǒng)、祭祀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