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深奧文雅的古典音樂,一個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lián)的兩者,卻不可思議地連在了一起。不信?等你聽過任丘梁召鄉(xiāng)辛安莊的音樂會之后,就不會再懷疑了。
奇妙的辛安莊音樂會
辛安莊音樂會是由管子、笙、曲笛、云鑼、大镲、小镲、大鼓、小鼓、鐺子等9種吹打樂器合成的一種中國民間古典音樂表演形式,演出時分文、武場。具有古樸典雅、情韻悠揚、綿綿不絕的藝術特點。它是任丘市目前保留曲牌最完整、演出陣容最龐大、活動效果最明顯的音樂會之一。
音樂會活動時,少至十六七人,多至四十人左右,場面非常壯觀:在場地正中間擺著云鑼,笙、曲笛排在兩邊,管子在云鑼后面,鼓、鐃、鈸等樂器排在最后面,音樂會還沒開始,氣派的場面就造出了音樂會的聲勢。演出開始,先是管子起聲,接著笙曲、笛等子器就跟了上來,熱潮處,大鼓小鼓所有樂器齊鳴,讓人十分震撼。
音樂會一直采用古代的記譜方式——“工尺譜”,記者在老藝人手中,見了幾本曲譜,它用“六、五、一、四、車、工、凡”代表“哆、睞、咪、發(fā)、嗦、啦、嘻”,老藝人看著上面的工、車等標記,就能奏出音樂,真是奇妙無比。
辛安莊音樂會現(xiàn)在保存的曲目是由民國四年遺留下來的35首樂章或名曲,比較出名的有《關公辭曹》、《挑袍》、《泣顏回》等。每個曲牌都包含著一個優(yōu)美的歷史傳說或典故。如《0茶》是人們在祭祀扁鵲時用的曲子,表達了人們對這位神醫(yī)的崇拜和尊敬,而《月兒高》則描述了人們晚上賞月時的美妙情景。
曾經(jīng)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視
辛安莊音樂會建于明朝永樂十九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歷史,是迄今為止任丘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民間音樂會。音樂會保留下來的“云鑼”已有幾百年歷史,現(xiàn)在不但能演奏出精美的音樂,還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歷史上對辛安莊音樂會有文字記載,是在清朝乾隆二十一年。任丘市文化館長金潔,給記者講述了辛安莊音樂會受“皇封”的故事: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便裝參加莫阝州廟會時,發(fā)現(xiàn)一個音樂會會班(辛安莊音樂會前身)演奏的《關公辭曹》,比自己在宮廷中聽到的要另有妙處。他一問才明白:原來藝人在里面揉進了《挑袍》一章。乾隆十分喜愛,命老藝人抄錄曲譜送到宮廷,并加封此曲為每年莫阝州大廟“開光第一曲”。此后,辛安莊音樂會開始立標制旗,所有物件都采用宮廷黃色,會旗則為清龍鋸齒黃旗,并以此永為標志,大有御封之威。
之后,辛安莊音樂會會旗曾更換過三次,第一次是在清道光十二年,第二次是清光緒三年,第三次是民國二十六年。直到現(xiàn)在,音樂會還完好地保存著繡有“民國二十六制”字樣的兩面會旗。
辛安莊人的精神食糧
除了在“文革”時,辛安莊音樂會沒進行過活動外,其余時間基本沒停過,它作為辛安莊人的精神食糧,極大地活躍了村里的文化生活。每逢農(nóng)歷正月農(nóng)閑時節(jié),辛安莊村的農(nóng)民都要組織音樂會,村里人對音樂會已經(jīng)到了癡迷程度,就連下地時也帶著樂器。有一次,有個人跟在牛后面去耕地,一邊走一邊吹管子,等一曲吹完,他才發(fā)現(xiàn)早已走過自己家的地頭了。
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藝術積淀,辛安莊的村民似乎對音樂有一種特殊的領悟能力。十幾歲的孩子只要學上一段時間,就能跟著樂隊進行演出了。今年已經(jīng)90多歲的老人李鐵莊是音樂協(xié)會的世襲傳人,祖祖輩輩在音樂會里演奏的歷史,就像古老的云鑼一樣久遠。
現(xiàn)在,辛安莊音樂會有會員36人,其中年齡最大已有90多歲,年齡最小的為14歲。但是,音樂會20歲以上40歲以下這個黃金年齡段空缺,遺留下來的古典音樂作品大都掌握在那些老藝人手中,而承上啟下的40歲至60歲的藝人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家庭生活,不能全心投入到演出活動中。因此,音樂會面臨的前景不容樂觀。
去年6月,辛安莊音樂會申報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成功,極大地鼓舞了藝人。而我們希望更多的人來推動音樂會的發(fā)展,在燕趙文化的長卷中,繼續(xù)揮舞這抹靈動的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