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吹歌原名西樂會,起源于元末明初。當時元朝滅亡,由西方遷徙過來的人員帶來器樂、古譜等,所以稱其為西樂會。西樂會最初是在寺廟祭祀時吹奏,其中最有名的樂器“韃子號”是元朝器樂,而“韃子”是對當時蒙古人的一個貶稱,所以稱其為韃子號,是現存的見證曲陽吹歌歷史的有力物證。到了明代,吹歌的表演形式多樣,發(fā)展規(guī)模龐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伴奏器樂也日臻完善,單一的節(jié)奏形式換成了有特定意義的樂曲。到了清代,西樂會發(fā)展迅速,逐漸成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文藝形式。建國后,西樂會更名為吹歌。近幾年來,曲陽吹歌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嶄新局面,形成了縣、鄉(xiāng)、村三級演奏網。
曲陽吹歌使用的樂器有嗩吶、笙、管子、小方鑼、鼓、釵等。演奏時樂器可作多種組合。聲音高亢宏亮,旋律多變化,其音質純樸,韻律優(yōu)美,熱烈奔放,鄉(xiāng)土味兒濃,代表曲目有《柴擴街》、《慢小二凡》、《快小二凡》、《大放驢》、《小放驢》等。
曲陽吹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它的歷史悠久,以樂曲的各種形式見證歷史興衰,記錄時代沿革,是特定的歷史時代的產物,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文化,也是我國古老民間藝術的一種。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吹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特色。2007年在魅力之星、全國青少年藝術人才推選活動中,曲陽吹歌隊獲金獎,展現出奪目的藝術魅力。活躍了全縣人民的群眾文化生活,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
信息來源: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