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盧村隸屬安次區(qū)楊稅務鄉(xiāng)。楊稅務鄉(xiāng)是廊坊第一大鄉(xiāng),境內橫跨兩條省級公路,龍河、五干渠、豐收渠環(huán)繞全鄉(xiāng),屬于典型的城鄉(xiāng)結合部。
軍盧村在歷史上有著悠久的音樂傳統(tǒng),遠在義和團運動之前,村中就有自娛的團體,名為音樂會,這種民間樂隊的組織形式一直活躍在當地人民群眾中。軍盧村音樂會有個馮兆來,平時喜歡弄槍使棒,愛打抱不平,并經常主動協(xié)助鄰里解決民事糾紛,因此在村民中有很高威信。義和團傳入軍盧村之后,村民便公推他為義和團的大師兄(即義和團中的首領)。馮兆來喜愛音樂,尤其善吹管子,他是軍盧村音樂會的主要成員,當義和團在軍盧村三關廟前設壇舉義之后,音樂會的全體成員便都參加了義和團。馮兆來認為,義和團不但要有武,也要有文,可以用文去鼓舞將士們的戰(zhàn)斗士氣。因此便借助音樂會經常演奏的一些樂曲,根據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情緒,經過選擇加工和改編,并擴大了樂隊的編制,把音樂會變化成為軍盧村義和團的“軍樂隊”,為義和團服務。
軍盧村音樂會分成文、武場兩部分。通常演奏的編制是十人,文、武場各五人。文場是一根管子、一支笛子、一架云鑼、兩攢笙;武場是一付鈸、一付小镲、一架堂鼓或扁鼓、兩付鐃。
軍盧村音樂會過去能演奏的曲目有很多,但不少已經失傳。當年馮兆來留下的樂譜在“文革”中被當做“四舊”燒毀,現經老樂師回憶并整理成工尺譜傳承下來的有《堂頭令》、《望江南》、《浪淘沙》、《三教》、《斗鵪鶉》、《掛金鎖》、《柳含煙》、《刀兵祭》、《翠竹簾》、《巧跳神》、《淘金令》、《倒提金燈》、《跌落金錢》、《三支箭》等三十余首。
軍盧村音樂會源于民間,又與當地民眾的斗爭生活緊密相連,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及地域特征,對研究義和團運動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1983年初,軍盧村義和團音樂被當地專家學者發(fā)現之后,很快受到了音樂界、民研界和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多次派專家進行考察并撰寫了大量具有研究價值的理論文章。
盡管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十分重視軍盧村音樂會,但其現狀遠不盡人意,青黃不接,后繼乏人成為音樂會的根本問題,急需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