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山阻而弗車,水激而弗舟”,地理偏僻,交通閉塞。正是這種相對閉塞的自然環(huán)境,保留了原始而粗礪的巫儺文化:婺源儺舞。
婺源儺舞,俗稱鬼舞,為江西儺舞之一種。起于唐代,歷宋元兩朝,而盛于明初。婺源縣段莘鄉(xiāng)茗洲村《吳氏家譜》記載:“(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社中首醵米物,酬與諸行儺者,遂稱香火角牴之戲!辨脑次韫韮,全盛時,遍及全縣,舊有“三十六儺班、七十二獅班”之譽。獅班舞獅又跳儺,獅儺同演,又稱“獅儺班”,俗謂“舞回回”。
鬼舞(儺舞)節(jié)目,原有六十余個,有表演迎神逐鬼的《追王》《搭架》,有反映神話故事的《太陽射月》《后羿射日》《唐僧取經(jīng)》《盤古》《和合》,有歷史傳說的《丞相操兵》《關(guān)公磨刀》《張飛祭槍》《六路諸侯》《孟姜女》,有模擬動物戲耍的《舞仙鶴》《雙猴捉虱》《單猴挑水》,還有一些武術(shù)對打的《雙棒》《打棍》《舞小鬼》等,其表演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藝術(shù)上仍保留著古樸、粗獷、簡練、夸張、形象、傳神的獨特風(fēng)格。
鬼舞(儺舞)的面具,共有兩百多個,全用樟木雕成,神頭鬼面,無一相同。六諸侯面具,長尺許,寬九寸,鼻耳寬大,冠上飾以二十四根羽毛,身著紅、綠、紫、黑、藍(lán)、白六色衣褲,威武雄壯!敦┫嗖俦分械拿商駥④姷拿婢呷L一尺四寸,頂部刻成紫金冠形狀,穿紅靠,背黑旗,腰掛寶劍,威嚴(yán)儒雅。丞相李斯面具尤為獨特,兩耳高聳,上刻三炬火焰,一雙眼睛全部鏤空,眼眶中嵌入發(fā)亮的玻璃珠子,稱為“雄光”,另裝活動的嘴唇和下巴,在眼珠與下巴處連系兩根繩索,表演時,演員咬著繩索,一松一緊,一收一放,同時帶動眼、嘴、下巴三處機關(guān),時合時張,變化無窮。
婺源儺舞活動從春節(jié)開始,至清明谷子下水前結(jié)束;顒訒r,有嚴(yán)格的儀式安排,特別是“開箱”“封箱”“教鬼”“開光”“收耗”等儀式,古制不改,世代相沿。晚上在曠野演出,點燃盞盞“火籃”照明,燈火閃閃,彌漫著森森煙霧,猙獰的鬼臉時隱時現(xiàn),跳蕩的身影乍出乍沒,神秘而隆重。
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