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板龍燈(第四批省級)
婺源板龍燈又稱板橋燈,是一種大型游動性的觀賞燈彩。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分布于全縣各大鄉(xiāng)鎮(zhèn)及自然山村,每逢春節(jié)期間均有迎燈舞龍的習(xí)俗。
板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及燈撐四個部分連接而成,全龍長短不一,短者五、六十板,長的可達一百余板,約200余米。伴隨龍燈的還有頭牌、蓬燈、涼傘、獅子戲球、西游記、走馬燈、魚燈等附屬彩燈。
龍燈起源于唐,盛行于明清,婺源至今仍遵循舊列,每年正月十三起燈,十五鬧元宵,十八圓燈。段莘一帶就有“梳梳頭,1簪,進慶源看十三”和“過了十八各人找生活”的俗語。龍頭造型各異,有木魚鼻、江機頭(蜻蜓)、鴨嘴龍等。龍身有花蘭燈與燈籠燈之分,龍尾分龍、虎、魚等幾種。十番鑼鼓伴奏,龍尾鼓壓陣,龍珠引路,邊迎邊舞。主要動作有:龍戲珠、撴燈、拗燈、拖把拉行、竄陣打旋、翻蛇皮、魚龍嬉戲、龍虎斗等,所到之處一片歡騰,場面熱樂非凡。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迎燈舞龍是祖輩相傳的一種大型群眾性娛樂活動,有“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內(nèi)在含意和增強人民體魄的現(xiàn)實意義,很有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