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黃戲,江西古老劇種之一,發(fā)源于贛東地區(qū)的宜黃縣。
大約在明萬歷年間,發(fā)脈于甘肅南部的西秦腔,由北而南,帶來了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和以嗩吶伴奏的二凡兩種曲調(diào)。進入宜黃后,廢除了嗩吶和笛子,改由胡琴伴奏,構(gòu)成了以二凡為主體的板腔體音樂,時稱“胡琴腔”。清乾隆李調(diào)元《雨村劇話》曰:“胡琴腔起于江右(即今江西),今世盛傳其音,專以胡琴為節(jié)奏……又名二簧(黃)腔”。不久,這種胡琴宜黃腔便迅速傳遍安徽、江蘇、湖北、陜西、河南、四川,并進入北京。戚震《北京百六竹枝詞》中記:“宛轉(zhuǎn)珠喉服靚裝,弋腔秦調(diào)雜宜黃”。京都的宜黃、弋陽、秦腔三者并勝。
清末的江西宜黃戲,班社如林,流播廣大,僅在撫州地區(qū)就有六順、春和、合順等十九個戲班。
宜黃戲的劇目極為豐富。今據(jù)清光緒七年(1881年)的一份劇目單所示,當(dāng)時即有整本戲七十種,單折戲一百八十二種,大都以歷史故事為主。其中從明代西秦腔繼承下來的劇目有《清官冊》《五雷陣》《四國齊》《鬧沙河》《肉龍頭》《松蓬會》《萬里侯》《下河?xùn)|》《雙救駕》《打金冠》《打登州》《雌雄鞭》《慶陽圖》《孟津會》等。這些劇目,都是清朝乾隆年間花部亂彈的名劇。
宜黃戲的音樂包括二凡(二黃)、凡字(反調(diào))、嗩吶二凡、西皮、浙調(diào)、南北詞等,并且還保留了西秦腔時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
二凡亦作“二犯”,是宜黃戲的主要曲調(diào)。二凡的反調(diào),稱“凡字”,又名“還魂腔”。嗩吶二凡,以嗩吶為主奏樂器,宜于高亢悲壯的情緒。
宜黃戲的樂隊有胡琴(木桿木簡,略大于京胡)、二胡、月琴、三弦,合稱“十一根弦”。
宜黃戲的角色分工較細,生行有正生、老生、小生、末;旦行有正旦、小旦、老旦、二旦;凈行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早年的行當(dāng)和弋陽腔一樣,都是“九角頭”,后來增加了末、二旦和四花,變成“十二行”。各行的表演程式,都很規(guī)范而嚴謹,有些劇目仍保持了清代初期的劇本關(guān)目和排場,其《龍鳳閣》一劇,較京劇多出《趙飛搬兵》《抱龍登基》等場次,在舞臺表演上還吸收了民間藝術(shù)的營養(yǎng)成分,如《四國齊》的點馬,扮演騎兵的六個演員,身扎馬形,狀于馬燈,作出種種跑馬動作。又如《萬壽圖》中“三星獻壽”的面具化妝和《賣花女》的“跳判”動作,保存了民間燈彩和儺舞的演法。判官不帶面具,蹣跚而舞,全身穿戴臃腫,肥臀突肚,紅袍烏靴,象簡尖紗,隨著鼓點左跳右奔,有時口中還要噴出火焰,火星飛出數(shù)尺,絲絲有聲,歷來為鄉(xiāng)村觀眾喜聞樂見。
宜黃戲劇團于1989年撤銷解散。如今只有一些鄉(xiāng)村業(yè)余演出隊。
2006年被列入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