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南采茶戲于清代中葉從江西贛南經(jīng)粵北傳入桂南,距今約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根據(jù)其襯詞的特點,采茶戲也被稱為“吁嘟呀”。桂南采茶戲廣泛流傳于廣西東南部的玉林各縣以及欽州、梧州和南寧等市的部分縣區(qū)。
桂南采茶戲?qū)佟叭颉保孕∩、小旦、小丑為主演,也叫“三角班”。它最初是以“十二月采茶”為主要?nèi)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礎(chǔ)上增加了開荒、點茶、探茶、采茶、炒茶、賣茶等情節(jié),形成一整套反映茶農(nóng)勞動和愛情生活的歌舞。表演時通常由一人扮作茶公,兩人扮作茶娘,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有情節(jié)的生活小戲。桂南采茶戲中演唱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的被稱作“采茶串古”,多為喜劇、鬧劇。另外還有一些受彩調(diào)影響而出現(xiàn)的劇目,如《賣紅線》、《賣水粉》、《賣雜貨》、《斬柴得妻》、《剃頭二借妻》、《虔誠娶妻》等。后因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避難廣西的粵班影響,桂南采茶戲中后來出現(xiàn)了《倒亂鴛鴦》、《高文舉》、《陳三磨鏡》等大戲,總體風(fēng)格發(fā)生較大改變,已不再是早年的采茶小戲。桂南采茶戲的主要伴奏樂器為鑼、鼓、鈸、木魚、嗩吶、笛子、二胡,道具有彩帶、錢鞭、花扇和手絹等。其演唱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調(diào);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蓮花”為基礎(chǔ),吸取各地民間小曲而成。唱腔語言以客家話為主,地老話為輔,念白多為韻白。
桂南采茶戲載歌載舞,活潑熱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與當?shù)厝罕姷奈幕、審美情趣密不可分,其藝術(shù)價值和文化價值得到舉世一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