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東南部。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經盛行,嘉慶、道光年間班社林立,名伶輩出,劇目競現(xiàn),流派紛呈,進入蓬勃發(fā)展時期。
據(jù)統(tǒng)計,上黨梆子的傳統(tǒng)劇目有七百多個,其中梆子戲近六百個,皮黃戲九十多個,昆曲十多個,羅羅腔戲和卷戲各數(shù)個,代表性劇目有《三關排宴》、《天波樓》、《雁門關》、《闖幽州》、《董家?guī)X》、《巧緣案》、《奪秋魁》、《甘泉宮》、《東門會》、《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劇目完全為上黨梆子所獨有。清咸豐年間到抗戰(zhàn)前,上黨梆子進入鼎盛時期,有班社兩百多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州府派”和“潞府派”兩大藝術流派,涌現(xiàn)出趙清海、郎不香、申灰驢等諸多名家。上黨梆子的唱腔曲牌體與板腔體兼具而以板腔體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滾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時男女同腔同調,男腔使用假聲。伴奏樂器主要為巨琴、二把、呼胡“三大件”。
上黨梆子的腳色行當主要有生、旦、凈、丑四種,各行當?shù)幕颈硌莩淌矫麨椤叭选,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穩(wěn)健有力。其表演風格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簡練明快,后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京劇影響,有所變化。上黨梆子的舞臺裝置有“設大朝”的講究,臉譜圖案也十分獨特。旦角還有一種名為“破面”的化裝,帶有元雜劇的遺風,即用白粉在劇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瞼上橫劃一筆,或在角色右顴骨處畫上一朵小小的蘭花或菊花。
上黨梆子包含有多種聲腔,從中可考察戲曲聲腔歷史流變的現(xiàn)象。目前由于受到現(xiàn)代文化和經濟大潮的沖擊,上黨梆子觀眾大量流失,演出水準逐漸下降,不少劇團1解散,后繼人才匱乏,劇團前景堪憂,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