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傈僳族火草布制作史歷史久遠。傳說:遠古時代,時遇大旱。有一對居住深山的傈僳族青年。男的攆山打獵,女的管理家務(wù)。男青年所穿簡陋的獸皮衣服,已無法蔽體、御寒。姑娘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蕁麻、火草,便不停地撕、煮、漂洗、捻線,終于織成一件橫紋麻布長衫。
【分布區(qū)域】
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主要分布于金沙和南山傈僳族鄉(xiāng),漢區(qū)的巴洞鄉(xiāng)團結(jié)村、寬裕鄉(xiāng)新裕村、樂躍鄉(xiāng)沙壩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
【基本內(nèi)容】
用“火草”、“火麻”的植物纖維,紡織而成火草布、麻布來制作服飾,是傈僳族古老的紡織工藝。
火草,是一種生長在大山里的野生植物,葉呈橢圓形,葉背有層白色的薄膜,其纖維韌性優(yōu)良。每年的六、七月間,是采摘火草、割火麻桿的季節(jié)。傈僳婦女們將采來的野生火草葉片洗凈、稍焐,剝下葉背面白色纖維層,搓成線、繞成團,叫火草線。把麻桿浸泡后剝下外皮纖維紡成線、繞成團,叫火麻線。
制作火草布工藝程序較為復(fù)雜,要經(jīng)過割火草、焐火草、捻線、晾曬、理線、漂洗、布織樁、紡織等20多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有其不同的工藝要求。
用傳統(tǒng)織機紡織火草布,操作較為簡單,根據(jù)布樁、布線方式的不同,可以織出單層、雙層火草布,也可以織出帶斜方格的圖案、帶花邊的腰帶。民間火草布在織布前,傈僳族婦女總要三五成群地約好,相互配合拉好線,拉線方法的不同可以決定布料的單雙層和長度寬度,往往一匹布長十多米,寬度可以放一百多股線;然后把這些線一對一對穿過織布機子,穿法的不同可以決定是否有方格圖案和圖案的大小多少;最后把線的兩端固定在柱子等東西上,把織布機掛好就可以開始織了。
織布時,織布者坐在機子前用腳踩動腳下的竹板,竹板會帶動機子一上一下把穿好的線平均地分成整整齊齊的兩份,這時織布者就把線放到中間然后再踩一下竹板就算織好了一道。火草線和麻線交織穿插使用,布是由火草線和麻線織成的。如果要織帶花紋的布,此時只要加上一些不同顏色的線就可以織出帶花紋的布匹了。為了使放好的線更緊,傈僳族婦女用竹片或光滑的木片向放線的方向反復(fù)用力,有的家庭還配備了用幾百根細竹片密密的像算盤一樣的竹盤子(傈僳語:耶瑪),使用前也把拉好的線先一根根穿過去,每織一道線用它來加緊一次,用這種工具織出來的火草布又美觀又結(jié)實,而且省時省力。一般有經(jīng)驗的傈僳族婦女織一匹火草布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
織好火草布后傈僳族婦女們會根據(jù)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在火草布上染上各種顏色,繡上美麗的花紋,做成像彩虹一樣的腰帶;納千針引萬線,做成像白云一樣的白褶裙;在上面繡上美麗的花草萬物,做成傈僳人永不離身的花掛包。
【基本特征】
1、取材的特殊性。德昌傈僳族“火草布”取自于深山的“火草”葉片上的植物纖維和麻纖維經(jīng)過精心加工紡織而成,取材來自生活之地。
2、工藝的獨特性;鸩莶贾谱,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要經(jīng)過割、曬、淋、泡、理、漂、繞、紡織等多道加工環(huán)節(jié),每一道工序都是靠手工來完成。
3、產(chǎn)品特征;鸩莶技y理清晰,質(zhì)感優(yōu)良,透氣性、防潮性、保暖性好。
【基本價值】
1、歷史價值。
火草布制作技藝是傈僳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利用自然的偉大成果,是傈僳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紡織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工藝價值;鸩莶忌a(chǎn)工藝復(fù)雜,程序繁多,是傈僳族人民對大自然的認知、利用能力的重要標志,其制作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
3、經(jīng)濟價值;鸩莶贾谱魅恳唤z一線的手工來完成,其工藝考究,制作難度大,制作周期長,一件衣服從取材到成形需要較長的時間,具有很高的經(jīng)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