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在戰(zhàn)國時期屬氐羌,秦漢的期為“叟’、“□”、“濮”,魏晉時期為烏蠻、順蠻,唐代因本民族內(nèi)部稱謂趨于統(tǒng)一,始稱“栗粟”(唐代樊綽《蠻書》卷四)。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轄的威龍、普濟兩州(今屬米易縣),即有傈僳族人居住。此后,傈僳人從米易、攀枝花、鹽邊乃至云南等地逐漸遷入德昌,分別在金沙、南山一帶聚居。傈僳族刺繡工藝,世代在民間傳承,具體年代因無確切文獻記載,不詳。
【分布區(qū)域】
德昌傈僳族刺繡技藝主要分布于金沙傈僳族鄉(xiāng)和南山傈僳族鄉(xiāng),漢區(qū)的巴洞鄉(xiāng)團結村、寬裕鄉(xiāng)新裕村、樂躍鄉(xiāng)沙壩村等傈僳族小聚居村落也有零星分布。
【基本內(nèi)容】
傈僳族服飾刺繡,根據(jù)需要來選擇紋樣、色彩、圖案等。女性服飾,尤其是年輕女子的服飾,則根據(jù)需要選擇紋樣、圖案、線條、色彩,精心搭配而成,往往一套服飾需要一兩年時間才能完成。其繡飾部位主要有衣領、衣袖、裙邊、背裙、蓋頭和挎包。紋樣多取法自然,花、鳥、草、蟲皆可入繡,圖案多用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形式,常見的有,三跳針、羊蹄叉、波浪花、八角花、樹林、蝴蝶花、小動物等。中老年人的服飾刺繡,線條、圖案簡單、明快,顯得古樸大方;青年服飾,鮮艷奪目,對比強烈,不論從色彩的選擇、圖案的搭配、繡飾的繁縟、精細程度,都體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其刺繡技法主要有:
挑花挑花又叫挑繡,是用針挑起地(面料)經(jīng)線和緯線,把針上的線從經(jīng)、緯線下穿過,循環(huán)往復,繡出各種圖案的一種較普遍的刺繡方法。傈僳族的圍腰、背包、傘套等常用此法繡制。
順針平繡即用比較一致的順向針施繡,繡面平滑、凸凹感不明顯。這類繡法用針成平行狀排列,或直排、或橫排、或斜排等,構造均勻整齊,不露地,不重疊。順針多用來繡花草、樹葉等圖案,也常用于大面積底紋繡和花面繡飾。
立體繡立體繡又稱疙瘩繡、包筋繡。一種是在平繡畫面上以重針法造成結疙瘩狀的花;一種是在繡線下襯心子(如裹圓的細布條、布包棉花,包線、棕絲、牛筋山草、碎布等)使繡面或繡腳紋路凸出。還有一種,用金銀絲扭繡或并排繡,上加珠翠,立體效果極佳。傈僳族掛包、掛彩、桌圍等常用此繡法。
亂針繡或錯針雜線繡亂針繡指用針的方法不定,針次無序交錯、重疊,是一種不規(guī)則的,較特殊的繡法,多用于為表現(xiàn)鱗、毛(鳥、禽、獸)和花卉質感、動態(tài)。
貼布繡貼布繡指用布剪成一定花紋圖形,貼于地料上,沿邊鎖口和繡紋。
傈僳族刺繡色彩多以白黑為底,喜紅、配相配,色彩對比極強烈,中性色相間雜,起過渡或提亮作用,使紋樣變得新鮮、醒目、生動。在色輪上,紅和綠互為補色,等量并用于刺繡,可使紅顯得更紅,綠變得更綠,經(jīng)補色對比,使色彩鮮亮飽和。
【基本特征】
一、取材的特殊性。傳統(tǒng)的傈僳族刺繡布料為火草布、麻布,其加工與刺繡方法特殊。
二、紋飾方法與技藝特征。其紋飾圖案多樣,刺繡技藝特別,繡飾風格具有濃厚的民族性與地域性。
【基本價值】
1、德昌傈僳族刺繡是傈僳民眾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獨特民族性、地域性的工藝,不僅形式多樣,技藝精湛,更因其豐富的圖案、獨特工藝、嫻熟的技法,豐富了中華民族刺繡文化的寶庫。
2、傈僳族刺繡,寄托了傈僳民俗獨特的審美情感、歷史認知,對于研究傈僳族的工藝文化、歷史文化、社會發(fā)展、精神信仰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