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走廊似一條超越時空的彩練,把中原漢民族文化與遼西北方民族文化連在一起。獨特的地域,復合性的走廊文化,孕育了遼西自己的木偶藝術風格。
蔡大田(蔡萬榮),是遼西木偶設計制作的創(chuàng)始人,由他設計制作的大型神話故事懸絲木偶劇《嫦娥奔月》,制作精良,堪稱一絕,在省內外引起極大反響。
由蔡大田親自雕刻的《蘇三起解》、《葛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由遼西黑山人張仃(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設計、蔡大田親自雕刻的《望娘灘》即《無孽龍》、《黑風洞》,得到了張仃的高度贊譽。前“青藝”美術家張光宇設計,蔡大田雕刻的《豬八戒背媳婦》、《小放牛》等膾炙人口。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佳作都在“文革”期間付之一炬了。
遼西木偶藝術表演主要傳承人關劍青,出生于1926年,系民間班社懸絲木偶藝人,代表作《平頂山》(即《三打白骨精》)。遼西木偶六代相傳,承襲至今。1953年1月遼西木偶劇隊一行23名隊員奉中央文化部調令赴北京,從此成立了今天的中國木偶藝術劇團。不甘寂寞的遼西木偶人,在此后的幾個時期,迎著困難,幾經(jīng)磨難,六起五落。他們的作品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情操,是東三省的稀有劇種,同時也填補了遼寧省木偶藝術的空白。
目前遼西木偶藝術又面臨著危機,老一輩藝人都已是七八十歲以上的人了,傳承已面臨斷檔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