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蹺走獸藝術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zhèn)陽城村廟會文化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現(xiàn)在規(guī)模盛大的廟會活動中,經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高蹺走獸由獸頭、獸身和表演人員組成,表演時二人足踩高蹺同演騎獸狀,演員負重荷,按曲牌節(jié)拍行走。輔助配樂由鑼鼓、花鼓等打擊樂器組成。人及獸的造形奇特,在鼓樂聲中列陣行進時,氣勢宏偉,十分壯觀,F(xiàn)有的走獸形象基本都由古時流傳下來,雖經多次修補,原貌仍存。其獸頭和獸身由技術很高的藝人做出模型,用麻絲、麻紙、細繩、細竹、鐵絲、布料等縫制和綁縛而成,并涂以五顏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縣清河鎮(zhèn)陽城村分為南、北陽城,北陽城的走獸包括:獨角獸、貅狼、麒麟、竹馬、貓等,南陽城的走獸包括:黑貍虎、梅花鹿、貘等。
高蹺走獸這一民間舞蹈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諧,同時還體現(xiàn)了當?shù)乩习傩掌砼物L調雨順,農業(yè)豐收的美好愿望。時下,高蹺走獸這一民間舞蹈活動面臨青黃不接的狀況,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搶救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