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豐涼亭一般建于交通要道旁,造型美觀,風格古樸,盡顯人文精神。民國時期有200多座涼亭,散布于各鄉(xiāng)鎮(zhèn),有“五里一閣,十里一亭”之說,F(xiàn)尚有15座,保存完好的有:“上馬亭”、“施粥亭”、“適斯亭”、“柏葉亭”、“長安亭”等。
宜豐古涼亭的構造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拱成圓形式或半圓式的敞口門。亭內(nèi)沿著墻根壘起半尺高的平臺供路人歇息。涼亭的主要作用是供路人在酷暑盛夏時乘涼,寒冬臘月時避風,暴雨驟降時擋雨。有的涼亭還起到界址標識的作用。建造涼亭在本地和修造橋一樣,屬于積德行善,蔭庇后人的美舉。如何思村的“上馬亭”,這里舊時有奉時茶的習俗,亭旁住一小戶人家(房子由村里捐建),每年端午至中秋免費為過往客人敬奉茶水。
涼亭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中的作用正在逐漸轉(zhuǎn)變,雖然失去了它的舊時的實用性。但如今卻又起到了供游人、健身者歇息及觀景的作用。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