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戲”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兼及黔東。
“武陵戲”起源于明代,先唱弋陽腔,繼有昆曲。萬歷時常德劇作家龍膺的家班,以唱昆腔為主(如演其《金門記》);民間戲班則以弋陽腔為主,曾受青陽腔影響,并演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楚調(diào),即后來的高腔。又清康熙時顧彩《容美紀游》中載有當時容美演唱吳腔(昆曲)、楚調(diào)(高腔)、秦腔(梆子)、蘇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的盛況。乾隆以后,彈腔南北路(皮黃)逐漸發(fā)展,形成為武陵戲的主要聲腔,高、昆諸腔漸衰,現(xiàn)今只剩下少數(shù)高腔劇目。武陵戲現(xiàn)存劇目約六百個,彈腔戲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2012年,“武陵戲”列入第三批“常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