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橋村素有“蘇北第一編織村”之稱。薛橋村地處銅山區(qū)(原九里區(qū))的西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適宜薛橋草編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長,能生長出紅、黃、白、奶白等顏色的高粱秸。
薛橋草編工藝在清朝中期很興盛。1949年后,薛橋村的男女老幼人人會草編活,如饃盤、草墩、蓖子等,閨女出嫁都要帶草編,外村人也到薛橋訂做或到集市購買草編制品送閨女。20世紀60年代,由集體組織去做草編,生產隊按數量、質量記工分。隨著改革開放,實行包產到戶,20世紀80年代后期,又變成了各自生產。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由于多種替代品層出不窮,草編制品的用量不斷減少,現在只有少部分老年人仍堅持這門技藝,四十歲以下的中青年很少有人能掌握這門技藝了。
薛橋草編工藝是以高梁秸、麥秸為主要原料,集編、扎、剪等多種技藝于一體。其種類分為廚具類和農具類等。其主要制品有:饅筐、饃簍、鍋帽、饃盤、草墩等。
薛橋草編工藝系純手工制作,主要工序為圍、扎、穿、編等。其制作工具有開秫秸刀、開糜子專用刀、大小錐子、磚頭、麥秸刷子、尺棒、麻繩等。
薛橋草編產品豐富。有形式多樣的生活用品、豐富多彩的裝飾工藝品。無論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家庭生活,還是裊裊炊煙的田園鄉(xiāng)村,都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隨著人們生活意識的提高,回歸自然的呼聲,倡導綠色環(huán)保的愿望日益強烈,特別是對綠色食品提倡和推崇,也使其迎來了新的生機。
信息來源:徐州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