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丁丁腔,徐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戲曲類項目。
在清代,由于黃河及大運河從徐州改道,徐州北的利國驛成為大運河流入微山湖的停靠碼頭,所以微山湖一段的厲灣、寄堡一帶,經(jīng)常停泊著南方運糧的船只及停有保衛(wèi)運糧船安全的砲劃子船,船上的南方人、北方人會演唱很多小調。天長日久,岸上的農(nóng)民學會了那些腔調,越是到太平豐收的年景,唱的人也就越多。有時很多會唱的農(nóng)民便自發(fā)地在一塊兒唱和。開始由一個人哼著玩,后發(fā)展到兩人對唱。那時,人們把它稱為“太平歌”,主要伴奏樂器為月琴,琴聲“叮叮咚咚”清脆悅耳,故稱“丁丁腔”。丁丁腔在聲腔曲調的風格上不但有北方戲曲的剛健挺拔的特色,而且也具備了南方戲曲清婉抒情的格調。新中國成立初期,徐州戲校招收50多名丁丁腔學員,聘請利國鎮(zhèn)丁丁腔藝人授課,“丁丁腔”曾改名為“徐劇”,學習班命名為“徐劇班”,F(xiàn)在的丁丁腔共有八句腔,平韻、陽韻、花韻、發(fā)腔、對口、對口煞板、平韻垛板、五字韻垛板、掃腔、腰鑼釵等18個主要聲腔。“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是銅山丁丁腔的藝術特色,曲調變化較多,但關鍵是哼哼,即在實字唱前或唱完后,加入“哼”、“嗨”或“哎哎哎哼嗨”等虛字來美化腔調。銅山丁丁腔的唱詞較注意押韻,韻腳的選擇是為了美化聲腔,詞格的選擇是為了強化節(jié)奏。韻腳變化愈多時,節(jié)奏愈顯得緊張,則表達的感情也就愈強烈。傳統(tǒng)劇目主要有《降香》、《送茶》、《站花墻》、《下山》、《勸嫁》等;近現(xiàn)代劇目主要有《土地還家》、《一家光榮送參軍》、《新結婚》、《挑福》等。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