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世界的曾侯乙編鐘出土于湖北隨州,隨州現(xiàn)存各歷史時期青銅編鐘19套共400多枚,以其年代較早、數(shù)量最多、體量最重、音域最廣、價值最高而享譽世界,被譽為“中國編鐘之鄉(xiāng)”。
青銅編鐘制作技藝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傳統(tǒng)“陶范鑄造工藝”,即將科學配比后的銅、鉛、錫青銅金屬熔液澆鑄入預先制好的陶質編鐘鑄型中,經冷卻凝固后,進行清理、打磨、校音,使其成為青銅編鐘的工藝過程。
隨州的青銅編鐘制作技藝始于商周之際,以家族及民間師徒方式傳承延續(xù)至今,它以銅、錫、鉛為材料,通過制模、制范、結殼、澆鑄、修整、校音等數(shù)十道工序,制成兩件以上的銅鐘,編組懸掛可用于演奏。
其技藝特征為獨特的“一鐘雙音”校音技藝、科學的“合金原料”配比劑量和高超的“失蠟法”鑄造工藝。制成的編鐘造型精美、裝飾精妙、音律精準,為古樂器“八音”之首,比歐洲十二平均律鋼琴早二千多年,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隨州曾侯乙編鐘編磬文化有限公司項紹清的“青銅編鐘制作技藝”集工藝、音樂、禮制之大成,能再現(xiàn)2000余年前禮樂文化的輝煌。
2021年5月24日,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qū)申報的青銅器制作技藝(青銅編鐘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