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是貴州錦屏、劍河、黎平三縣群眾相聚的盛會。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由居住在青山界山脈及其支脈的48個苗族村寨組成。處在錦屏、黎平、劍河三縣交界處。青山界位于縣境西南,由黎平入境,逶逅于固本、新民、裕河、河口,有分支入劍河。山頂?shù)貏萘杵,生長山藻木及毛竹,傳說山脊有“99眼塘”,四季清水碧綠,雖旱不干。
明洪武年間,苗族人為躲避戰(zhàn)亂,從江西等地遷來,居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青山界山頂上。由于各民族之間相互仇視和對立,青山界復雜的地形是苗族人們抵御外族侵擾的天然屏障。青山界上豐富的資源給他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青山界上的99眼塘即為當時苗族人的魚塘,至今還可以看出人工筑的坡水堤壩,還有四十多張石桌石椅(大部分已毀壞,還有少部份殘存)。他們是一個整體部落,相互通婚,結(jié)成現(xiàn)今他們的語言,服飾、習俗都相通。后因人口的發(fā)展和政治治安環(huán)境趨于安定,苗族部落沿青山界向四周山脈低海拔遷移,而分散居住便成了48寨。分別居住后各寨之間仍保持不通婚的習俗,若有外族人侵擾,便以鐵炮作信號,迅速向別村寨集結(jié)支援抗敵。后來因婚、嫁都較困難各寨長輩之間便擇一吉日共商此事,解決男女青年婚嫁問題,遂廢除不通婚制度,決定讓年青人自己擇偶,便選擇在48苗寨中心的美蒙唱歌坪舉行歌會,因此日正是農(nóng)歷三月土王大戊,為了紀念此次破除舊習,便將每年的第一個土王大戊作為歌會日,為青年男女擇偶創(chuàng)造了極佳的機會,后來中老年人為了以此為契機會見親朋好友,便發(fā)展成為斗牛、斗鳥等活動等。
48苗寨歌會是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中發(fā)展而來,是苗族發(fā)展,變遷的產(chǎn)物,也是本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青山界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息息相關(guān)。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48苗寨歌會由最先擔當婚介角色活動的歌會向歌詠比賽、斗牛賽、斗鳥賽轉(zhuǎn)變。同時,由于現(xiàn)今青年人外出打工,使參與人數(shù)大為減少,歌場漸漸冷淡。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