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箐雞舞”是貴州西部苗族古老的蘆笙傳統(tǒng)舞蹈,它是“小花苗”聚會時表演的一種集體競技舞蹈。主要分布在水城縣的南開鄉(xiāng)、金盆鄉(xiāng)、青林鄉(xiāng)、陡箐鄉(xiāng)等地!绑潆u舞”表演者主要是水城縣南開苗族彝族鄉(xiāng)的蘆笙手,該鄉(xiāng)地處云貴高原腹地,座落在烏蒙山南麓的崇山峻嶺之中。水城縣東鄰六枝特區(qū)和納雍縣,西接威寧縣和云南宣威縣,南抵盤縣和普安縣,北與赫章毗鄰。全境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75公里,總面積3641.77平方公里。南開苗族彝族鄉(xiāng)位于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xiāng),南鄰保華鄉(xiāng),西伴木果鄉(xiāng),北靠金盆鄉(xiāng)。南開舊稱“喃吡”,苗語意為“官家之地”。1946年,以鄉(xiāng)西南地勢開闊之特點取名為南開。南開鄉(xiāng)境內地勢大部分為沖子地和麻窩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畢水公路橫穿境內,阿勒河流經鄉(xiāng)境,流程15公里。
關于“箐雞舞”的歷史淵源,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蚩尤部落戰(zhàn)敗,遺下的一支苗族(小花苗)歷經千辛萬苦,來到以那古國的黑羊大箐,建立老譜苗寨。苗寨中有家兄妹倆,哥哥叫來方乃蚩龍拉母繞,妹妹叫來方乃蚩龍谷阿詩,二人生性活潑可愛,智慧超人。母親常給他們講苗家生活中的大小千百次戰(zhàn)斗。兄妹倆遂按照故事情節(jié)吹笙跳舞,但是每套動作的組合均不連貫,不如人意。黑羊大箐古樹叢生、禽獸遍野,箐雞更是多得數不勝數。箐雞的每一次爭奪山林都給予兄妹倆啟發(fā),于是他們模仿箐雞在林中啄食、嘻戲、打鬧、格斗的舞蹈動作,產生了搭橋、搭人梯、懸羊擊鼓、仰望、爬山涉水、疊羅漢、猴兒搬樁、鷂子翻身到滾山珠等蘆笙舞蹈。同時加以戰(zhàn)爭中的動作和生產生活習俗習慣進行組合,邊舞邊發(fā)揮,便形成了“箐雞舞”。之后,兄妹倆經常吹笙跳舞,自娛自樂,引起寨上男女老幼的關注,也激起了他們對“箐雞舞”的興趣。農閑時,田邊地角、家中院內寨中青年男女都跟著兄妹倆表演,老傳小、長傳幼,世代相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箐雞舞”不斷改編,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帶有勞動情節(jié)和歷史故事相融合的舞蹈動作,其表演形式也隨著蘆笙節(jié)奏的變化得到不斷的充實和完善。
“箐雞舞”用于比賽或表演,可以單人、雙人、六人、八人、十二人、甚至十六人進行的群體性舞蹈,其動作特點是大幅度的運動與優(yōu)美舞蹈相結合,比賽或表演時,要求每個參賽者步伐要輕快靈活。雙腳下蹲時,大小腿垂直,上身平穩(wěn),姿勢大方美觀;彈跳時,雙腳速度要快;跨步時,腳腿要剛健有力;旋轉時要形成圓圈,旋體快速;倒立時,頭頂著地,兩腳朝天。箐雞舞的出場,散場均以祈福納祥,競技獻藝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禽獸形象被賦予了靈性,自然而然形成一整套約定俗成的表演程序,包括金雞顫步、蜻蜓點水、練兵、點將、游龍翻身、猴兒搬樁、獅子滾球、鷂子翻身、懸羊擊鼓、駿馬奔騰、爭霸山林、滾山珠、金雞獨立等仿禽舞步。如努冷豆叨(金雞顫步):頭戴箐雞翎英雄冠的蘆笙手們,以一腳獨步著地仿箐雞跳舞步,右一腳側抬抖動、開胯、模仿箐雞翅膀之顫動形象先后出場,邊吹笙邊用上身學箐雞的動作。身體向重力腳方向傾斜,以演出場地中心為軸順、反時針左腳跳步起舞;都古冬林(蜻蜓點水):雙腳前挪跳一步,側前腳尖點地,膝微屈,右轉體1/4圈,后腳劃圈點提,左右各掃腿旋轉一圈;卡冬朵(練兵):深蹲跳一步,落成左腿直腿前伸,腳跟著地,后左右腳反旋,重心前挪后移,左腳跟上左右全蹲,正反轉圈完成;是懂享(點將):甲下板腰,雙膝和頭著地,挺腹,乙、丙搭人梯,乙雙腳站立甲腹部上;繞爭阿雞(游龍翻身):形容在戰(zhàn)斗時,爬坡下坎前進后退迂回作戰(zhàn),動作迅速猶如游龍翻身,表演者的頭、腳著地,身體曲而懸空,以頭為軸心,腳為外圈,不斷的360度大轉身回旋。身體保持曲型,翻一圈,旋轉一次,蘆笙從腰部轉過不許著地。臉臥阿朵(猴兒搬樁):甲下板腰,頭、腳著地,挺腹,乙側身倒立在甲腹部上;差阿史梗隴(獅子滾球):蘆笙為“球”,雙手捧笙,后蹲著地,收腹,身體卷曲后滾翻,在不間斷的樂曲場中,身體旋轉翻滾,每一轉還原后接轉二轉,把不斷連續(xù)的翻聯(lián)接起來,路線是轉回出發(fā)點而成;來咋史底爭阿嘰(鷂子翻身):手捧笙、笙不離嘴,小跳起步,左右側空翻;坑姚嘟打(懸羊擊鼓):舞者左或右側身作倒立,左大腿轉翻屈伸似擊鼓狀(笙聲不斷);能繞孤叨(駿馬奔騰):雙腳小跳,前后左右,來回穿梭,騰挪,腿成弓步,深蹲作沖刺狀;丫奪比知吧奪(爭霸山林):蘆笙手身(頭飾箐雞翎冠)旋,轉體,蘆笙作雞頭,擺好姿勢,甲、乙雙方相撞跳高,仿箐雞格斗,舞蹈起來,一腳步著地,單跳步,向前猛撞對手,一來一往,追逐比舞;子羅奪(滾山珠):仿穿山甲、刺猥類的動物被追趕時,將身體縮為一團順山滾下,形似“山珠”,舞者以頭為軸,往左或右順時針、反時針、借腹肌及胯之力串身轉圈,繞回出發(fā)點算一輪;努冷阿知(金雞獨立):結尾動作,舞者(甲、乙、丙、丁)搭人梯后,走一小圈,站在肩上的舞者,單腳著肩,頭仰,后腳提腿,左右作展翅欲飛狀,結束后,單腳立肩,左手抱右腿與身體直立,右手舉笙即成。
舞蹈的傳承方式為支系內家族世代相傳,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水城縣青林鄉(xiāng)海發(fā)村張文友,師從苗族阿補老龜(祖?zhèn)鳎┑让耖g老藝人;南開鄉(xiāng)偏坡寨祝興榮,師從于張文友、張紹學等苗族藝人;南開鄉(xiāng)偏坡寨祝興智,師從于張紹學等苗族藝人;南開鄉(xiāng)偏坡寨王龍,年輕一代苗族蘆笙舞重要代表人。
“小花苗”支系表演的“箐雞舞”是仿照戰(zhàn)爭中的每一個動作和仿禽樂舞動作,將苗家生產生活習俗與許多雜技體操熔為一體(加之蘆笙擺的基礎動作大部分有蹲、轉舞步),干凈利落,變化多端,粗獷奔放,具有獨特的剽悍性格。其舞姿優(yōu)美,層次分明,頭、腳步、腰巧妙擺動與舞蹈的藝術技巧融為一體的獨特性能,舞至高潮激烈時,令人眼花繚亂。同時,“箐雞舞”以矮樁、旋轉、快速、穩(wěn)健、輕盈、準確而著稱。舞蹈以緩起、中漸、尾緊的方式逐級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緊扣,高潮起伏,把氣氛推向高潮而突然告終,形成了峰與谷的鮮明對比,給觀眾以豐富的聯(lián)想和歡快的余味。其豐富的表演內容和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的蘆笙傳統(tǒng)文化、舞蹈藝術精華。
南開苗族蘆笙技巧“箐雞舞”影響面涉及鐘山、納雍、赫章等縣(區(qū))“小花苗”支系民族村寨,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間傳統(tǒng)蘆笙舞蹈的藝術風格。同時,其表演的盛裝服飾集織錦、挑花、蠟染、鑲嵌為一體,工藝精湛,圖案、配色極為講究,加之配戴箐雞翎英雄冠,具有一定的象征紀念意義,隱喻了該少數民族的遷徙戰(zhàn)爭史等。“花背”上的圖案自古傳承,極少變動,具有規(guī)范性和穩(wěn)定性,圖案包括宇宙自然、動物、植物、生產生活用具等,集中反映了該民族的審美意識和思維意識,蘊藏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是考察研究黔西北苗族社會歷史、生活習俗的重要實物資料。承載著苗族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的“箐雞舞”,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在經濟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很多“小花苗”支系民族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尤其是蘆笙舞跳得好的,都到國內各旅游區(qū)去打工,傳統(tǒng)的民間蘆笙舞蹈藝術在當地已出現(xiàn)萎縮和消亡的現(xiàn)象。特別是許多民間老藝人的相繼去世更是使“箐雞舞”的傳承雪上加霜。而新一代的蘆笙手認為蘆笙技巧“箐雞舞”演奏技藝復雜,不愿花費精力去學。傳統(tǒng)的蘆笙吹奏和高難度的表演技藝已逐漸向簡化實用過渡,古老的舞蹈詞匯、舞步、動作技術技巧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民間舞技已逐漸走向瀕危。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