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面是山西民間的特色面食名吃,流行于晉中、晉南等地,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得名,又因剪出的面條呈魚形,亦稱剪魚子。相傳,黃河?xùn)|岸渡口的巧姑出嫁到一家富戶子弟為媳,過門三天,婆婆要考驗新媳婦的手藝,讓她下廚搟面條。巧姑因不會做飯而受到婆婆的責(zé)罵,后來在鄰居大娘、大嬸的啟發(fā)下,她用剪刀剪出面條從而消除婆媳間的隔膜。河?xùn)|一帶的主婦們聽說此事,紛紛前往渡口找巧姑學(xué)藝,“剪刀面”不脛而走,流傳于晉南各地。
剪刀面之面,和時加鹽少許,和好略硬須餳。湯分濃淡,提前備好,而后上火煮沸,持面以剪。剪時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離,聲如鵲鳥歸巢之喧,形如銀魚入水之躍,高手每分鐘可剪出200余根,令人目不暇接。煮時稍悶,盛碗上桌,講究配四味碟、四菜碼,筋滑利口,風(fēng)味別具。正所謂“剪不離賽閃電,兩頭尖尖中間胖,根根條條五厘長,恰似銀魚白浪翻,配料得當(dāng)色澤艷,味出廚房十里香”。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