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鎮(zhèn)黃砂口老圍,由黃氏南山公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距今448年歷史。此圍面寬60米,進深50米,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該圍屬五棟六縱四廳十一井、中大門兩邊各一小門的典型黃土夯筑懸山頂方圍,這圍、這村是我縣歷史上出有最多秀才的地方,故有“老城黃砂口,秀才多過狗”之說。
相傳:黃氏南山公生性善良、純樸、好客、為人大方,史前來到此地,以搭草寮放鴨婆為生。某日,一風水先生云游四海、尋龍?zhí)矫},路過此地,并在他家小住幾日,得到熱情款待。為答謝主人的慷慨,臨走時對主人說“此處乃風水寶地,如能在此建圍,以后必有大富大貴”。從此,黃氏通過多年辛勤積蓄便在此開基建圍,歷時8年有余建成此圍。
更有傳:黃砂口老圍,外形如虎,圍屋坐西朝東,背靠猛虎撲食龍脈,圍屋的左、右砂山一前一后如猛虎兩爪,形態(tài)威猛逼真,又有背靠龍家?guī)в、美女照鏡說;此圍建于山腰墩上,下有溪水繞圍,謂之官玉帶;大門正對老城文昌閣與遠處筆峰的文風格局;且大門為虎頭形狀,其上方左右虎眼掛有燈籠兩只,每逢年節(jié)或初一、十五晚上燈籠發(fā)燈時,大門朝向一里外的黃砂角豬形圍內(nèi)所養(yǎng)的豬必嚎叫不止,原因是此圍虎氣生威之故,豬被驚擾生恐等現(xiàn)象。故以上風水文化格局構成了黃姓子孫思想理念精神動力與陽剛之魄,而使黃砂口老圍人文昌盛、才賢輩出。
根據(jù)相關介紹和族譜記載,史上,從老城鎮(zhèn)黃砂村黃氏老圍分出去的黃氏子孫分別在贛州市、南康市、信豐縣、巋美山鎮(zhèn)、廣東和平縣等地繁衍生息,多達四萬人之多。四百多年來,他們尤其注重習文尚武的傳統(tǒng)理念,以至于出去讀書、經(jīng)商、做官的人都能一帆風順,心想事成,逢兇化吉。因此,黃氏族譜中有如下記載“南山公重視子弟教育,后代子孫科甲顯宦甚多。學宮成績高等者多屬公之后裔子孫,孫一婁一恒兄弟同科入邑庠,一婁,清順治撥貢,授監(jiān)軍推官。一壁,庠生,廣東南雄府千總。中仁,恩貢,廣東南雄府保昌縣訓導。志上,廣東和平千總。中亨,廩,誥封武德將軍。中槐,贛鎮(zhèn)后營千總。允爵,康熙戊辰聯(lián)捷武進士,兩廣督標中軍守備、嵩臺大司馬左軍統(tǒng)帥,誥封武德將軍。國梁,兩廣督標中軍事務。允載,歲貢,南豐縣訓導。四琦,太學生,奉正大夫。恒紅,清雍正癸卯第三名舉人,聯(lián)捷武進士,廣西柳州提標左營中軍守備,護理提督軍門大廳參府事、江南寧波衛(wèi)千總、淮安衛(wèi)戍備。吉芬,乾隆庚子科文進士,四川奉節(jié)縣、福建永定縣知縣;乾隆四十五年與朱昕、劉霖同篡修“定南廳志”。恒忠,康熙庚子拉武舉人,江南宣洲衛(wèi)千總。恒濟,乾隆丙子科文舉人,樂安縣訓導。黃砂口錫光,字心友,一門三舉人;次子正琪,嘉慶戊寅科文舉人,福建長樂、寧化、清流等縣知縣,福建恩科同考試官;道光五年,與父親錫光和廳同知賴勛、丁春霖等重修“定南廳志”;三子正瑛,道光辛卯科文舉人,推選知縣正堂;正瑛之孫開先,舉人,上猶縣七品知縣。炳煥,撥貢,安徽后選州判、省議員。黃敏,北京朝陽大學畢業(yè)生,民國中央軍委軍法處中將處長兼審判長。鶴齡,五品銜,信豐碩。冠三,日本東京都早稻田大學畢業(yè)生,興國縣知縣。炳英,女,圣約翰大學畢業(yè),上海市委機關干部學校校長,中央監(jiān)委和國家教委委員,《紅旗》雜志。炳英之子曉輝,美國博士,公之裔孫為作育人才,用文艷文正公遺產(chǎn)和捐資,于民國初年創(chuàng)辦起私立天艷小學和私立文正小學,培育出不少人才,故有“老城黃砂口,秀才多過狗”之說。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