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排街是一種以兩人對唱為主的民間曲藝形式。
排街原是民間行乞時所唱,一般以雙人對口為主,主要道具是道情筒和蓮花板,兩人對唱時,一人手拍道情筒,一人打竹板。但在記譜排祭禮和迎人勝排祭禮時,一般不用道情筒,兩人都打竹板,可以指著事物一樣一樣的對應(yīng)著唱。排完后參與- ,邊走邊唱。唱排街用的是溫嶺方言,唱詞多為南北貨、小故事、順口溜、討彩頭等,也有涉及戲曲類的。有的有腳本,多數(shù)為即興發(fā)揮,唱者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豐富的經(jīng)驗。有時唱曲人在飯后納涼或農(nóng)閑間隙,唱幾段作為消遣,寓教于樂。
唱排街歷史悠久,始于清末民國初年。解放前尤盛,鄉(xiāng)間紅白好事、廟會、燈會中,都能見到唱排街藝人的身影。解放后,這一行當(dāng)基本消失,但三年困難時期,唱排街的又多了起來,文革后期,又很難見到。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文化部門為了配合中心工作宣傳的需要,編寫一些唱詞,組織一些骨干人員采用“舊瓶裝新酒”的辦法,讓他們上臺唱幾段配合宣傳。由于排街內(nèi)容有針對性、時效性,又是群眾喜見樂聞的,很容易的被農(nóng)村中老年人所接受,宣傳教育很有效果。
(暫無圖片,歡迎提供。)